第76章 摊牌!求子?!(1/2)
车队驶入上京城,这座北方的雄城展现出了与南庆京都截然不同的风貌。
建筑更加粗犷厚重,街道宽阔,行人的衣着色彩也更为鲜艳大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属于草原和冰雪的凛冽气息。
或许是因为罗彬如今“诗仙”的文名比原着中更为响亮,如同皓月当空,掩盖了许多敌意;
又或许是北齐朝廷早有准备,刻意疏导,沿途虽然仍有不少北齐百姓对着庆国使团的旗帜投来冷漠甚至隐含敌视的目光,但总算是保持了基本的秩序,没有出现扔菜叶、臭鸡蛋之类不堪的场面。
反倒是一些身着儒衫、文人打扮的年轻人,在看到罗彬所乘坐的马车时,眼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狂热,若非有兵士阻拦,恐怕早已围拢上来,只为一睹能写出《洛神赋》的范大家真容。
罗彬作为正使,抵达上京后的第一要务,自然是进宫觐见北齐皇帝,递交国书。使团被引往专为外国使臣准备的驿馆安顿,而沈重则亲自陪同罗彬,前往北齐皇宫。
一路行来,沈重似乎已经从方才城门的冲突中恢复过来,脸上重新挂起了那副圆滑的笑容,热情地向罗彬介绍着沿途景致与北齐皇宫的宏伟。
“范正使请看,”
沈重指着前方那一片巍峨连绵、在阳光下闪烁着琉璃瓦光泽的宫殿群,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炫耀,
“我北齐立国虽不及南庆久远,但这皇宫之壮丽,规制之严谨,却非寻常可比。听闻南庆皇宫亦是金碧辉煌,想必是借鉴了不少前朝……呃,心思吧。”
他话里话外,总是不忘暗戳戳地讽刺南庆是后学末进,连皇宫都是模仿他人。
罗彬本来对南庆没啥深厚的家国情怀,但听着沈重这嘚瑟又带着贬低的语气,再想起这个世界模糊知晓的北齐建国史,忍不住毒舌本能发作,淡淡地回了一句:
“沈大人说得是,这皇宫确实壮丽。不过……说起来,这宫殿好像也不是北齐所建吧?原是北魏旧都,不知北齐开国太祖皇帝,当年是以何身份入主此地的?是客,还是……主?”
他这话问得轻描淡写,却像一根针,精准地扎在了沈重,乃至整个北齐皇室最不愿提及的痛处上。
沈重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如同被人掐住了脖子,后面准备的一连串炫耀之词全都堵在了喉咙里,一张白面涨得微微发红,半晌说不出话来。
是啊,这皇宫原是北魏的!
北齐开国皇帝战清风,当年是北魏大将军,与文坛大家庄墨韩一文一武,支撑着北魏江山。
后来北魏倾覆,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是“顺应天命”还是“鸠占鹊巢”,其中过程实在经不起细究。
无论如何,这以下臣之身占据旧主皇宫登基为帝的名声,总是不太好听。
沈重憋了半晌,才干笑两声,强行转移话题:
“呵……呵呵,陈年旧事,不提也罢。范正使,前面就是宣政殿了,陛下与太后正在殿中等候。”
进入庄严肃穆的宣政殿,文武百官分列两旁。
罗彬按着使臣礼仪,低着头,双手捧着国书,在引路太监的唱喏声中,稳步上前。
他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好奇、审视、敌意、甚至还有几分文人式的探究。
“南庆使臣范闲,参见北齐皇帝陛下,太后娘娘。奉我庆国皇帝陛下之命,递交国书,愿两国永结盟好。”
罗彬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按照规矩,他作为外国使臣,在未得允许前是不能直视龙颜的。
他也就老老实实地低着头,心里琢磨着这北齐小皇帝不知是个什么模样。
然而,龙椅上却传来一个略显清越,甚至带着几分少年独有的清脆嗓音:
“范爱卿,平身。抬起头来,让朕瞧瞧。”
这要求有些出乎意料。罗彬心中微动,依言抬头。
只见那高高的龙椅上,端坐着一位身着明黄龙袍的少年。
年纪看上去不过十四五岁,面容清秀俊朗,皮肤白皙,眉眼间还带着些许未脱的稚气,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有神,顾盼之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便是北齐现任皇帝,战豆豆。
而在他身后,稍侧方的位置,设有一道珠帘,帘后端坐着一道雍容华贵的身影,虽看不清具体面容,但那隐约的轮廓和周身的气度,便知是垂帘听政的北齐太后。
就在罗彬打量着少年皇帝,心中评估着这位北齐至尊时,一种极其怪异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
奇怪……罗彬微微蹙眉,
这小皇帝……怎么感觉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他迅速在记忆中搜索,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在儋州还是在京都,他都确定自己从未见过北齐皇帝。
可那种莫名的熟悉感,尤其是对方那双清澈又带着探究的眼睛,却挥之不去。
是错觉吗?还是……长得像哪个熟人?
他心里嘀咕,面上却依旧保持着使臣的从容。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小皇帝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既非两国邦交,也非边境琐事,而是:
“范爱卿,朕听闻你在南庆着有奇书《红楼梦》,风靡士林,不知……如今写到多少回了?后续情节如何?那林妹妹的病可好些了?宝姐姐又作何打算?”
此言一出,满殿文武皆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压抑的嗡嗡议论声。谁也没想到,陛下召见南庆使臣,第一件事竟是问起小说来了?
罗彬也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战豆豆看来还是个《红楼》迷?他躬身答道:
“回陛下,《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臣已撰写完毕。陛下若有兴趣,臣稍后便命人将已刊印的部分,以及后续的手稿抄录本,送入宫中,供陛下御览。”
“哦?已然写完了?”
战豆豆眼睛一亮,显得颇为兴奋,竟直接在朝堂上与罗彬讨论起红楼人物和情节来,从黛玉葬花谈到宝钗扑蝶,从宝玉挨打说到探春理家,兴致勃勃。
这一下,朝堂上的议论声更大了。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忍不住皱眉,觉得陛下此举有失体统。
珠帘后的太后终于开口了,声音带着一种成熟女性特有的磁性,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皇帝,探讨诗文固然是雅事,但此地乃是议政大殿,并非书斋。范正使一路劳顿,不如先让他回去歇息,改日再召他入宫细谈不迟。”
战豆豆却似乎谈兴正浓,反驳道:
“母后,与范爱卿这等文坛大家探讨,亦是增益见识,如何算不得正事?况且朕心有所惑,亟待解答。不如……请范爱卿随朕去御花园走走,边走边谈?”
太后语气不变,但话里的坚持却显而易见:
“御花园乃内苑,范正使是外臣,多有不便。若皇帝真想请教,在这大殿之上,众卿见证之下,亦无不可。”
母子二人在朝臣面前,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寻常的意见相左,却隐隐透出一种针锋相对的味道。一个执意要单独相处,一个坚决要在众目睽睽之下。
罗彬在一旁看得分明,心里跟明镜似的。
啧,这母女俩……为了营造帝后之争、太后掣肘皇帝的假象,也真是煞费苦心,每天上朝都得演这么一出,不累吗?
最终,似乎是太后“退让”了,她淡淡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