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心意(1/2)
第63章:心意
游湖归来,陆郁雾特意抽出数日,陪伴苏舜钦夫妇游览山水,但对陆紫菀的照料,她依旧亲力亲为,未曾假手于人。即便是杜彬,也被她安排至队伍的末端。
苏舜钦夫妇离去之际,已是六月下旬。陆郁雾如常准备前往照料陆紫菀,却未料在途中偶遇沈昭然。
面对眼前出现的沈昭然,陆郁雾不假思索,带着微笑问候道:“不知沈郎君今日有何贵干?”
沈昭然缓步上前,握住她的手腕,将她引至一旁的幽静巷道。
“沈郎君此举何意?”陆郁雾毫不犹豫地挣脱他的手,冷声警告,“你可曾想过,若我现在高声一呼,你此生便休想再在滁州城立足。”
沈昭然闻言,立即向她深深一揖,语气中带着歉意:“是我唐突了佳人,实有要事想请教陆三娘子。敢问陆三娘子,是否对住持心生欢喜?”
陆郁雾紧握着垂在身侧的双手,似乎未曾料到沈昭然会如此直白地提问。
片刻之后,她擡起眼眸,凝视着沈昭然。
她必须承认,沈昭然的确拥有一副令人赞叹的容颜。虽然初次相遇时彼此有些误会,但对他,她心中还是存有几分敬意。然而,这份敬意,最多也只能止步于朋友之谊。
陆三娘子,你可曾知晓,住持乃是出家人,即便你心中有他,他也无法对你有所回应。沈昭然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关切。
“沈郎君。”陆郁雾擡起眼眸,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打断了沈昭然未完的话,“正如你所说,我对住持有所倾慕,但这份情感是我私人之事,与住持无关,更与你无关。”
她没有给沈昭然继续发言的机会,继续说道,“若沈郎君今日拦我于此,只为探询此事,那么,我们之间便无需多言。”她的目光如寒冰般清冷,语气决绝,“说到底,沈郎君,你我之间有何关系?我心悦何人,又与你何干?”
说完,陆郁雾便要转身离去。在她即将转身的一刹那,沈昭然的声音再次响起,“陆三娘子,请留步。我心悦你。沈某自知此举唐突,但请相信,我对陆三娘子的心意是真挚的,我愿以真心待你,绝不辜负。”
陆郁雾的脚步微微一顿,她转过头,目光复杂地看向沈昭然,唇角微抿,却未发一言。
过了片刻,她还是决定迈开脚步,转身离去。
沈昭然目送着陆郁雾的身影渐行渐远,心中充满了失落。他低下头,神情沮丧,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自责。
陆郁雾在前往杜宅的路上,心中不断回响着沈昭然的告白。她承认沈昭然的才华与风度,但心中早已被那位才华横溢的小和尚所占据。
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步伐轻快地走向陆紫菀的院子。在看到廊下静坐的陆紫菀时,她露出了温暖的微笑,亲切地打招呼:“长姐,我来看你了。”说着,她将手中的食盒递给了一旁的丫鬟,“这段时间感觉好多了吧。”
“多亏了你,素心。”陆紫菀拉着她的手,一同坐在了廊下的长椅上,“今日怎来得这样迟,路上可是有什么耽搁?”
陆郁雾并不想将沈昭然的事情告诉陆紫菀,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了几句,随后笑着转移了话题:“姐夫给孩子取名字了吗?姐姐生孩子辛苦,若是可以,我们就生一个就好了,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你和姐夫的宝贝。”
陆紫菀的手指轻柔地触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眼神中满是对未出世孩子的温柔和期待。她的目光转向陆郁雾,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深沉的忧虑:
“男孩也好,女孩也罢,我只愿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我们生活在仁宗朝,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后代或许会经历靖康之难,到那时,许多珍贵的事物可能就会遗失在战火之中。”说着,她紧紧握住陆郁雾的手,“素心,你是否想过,那些未能流传下来的历史痕迹,或许正是因为连年的战乱和动荡。就像醉翁亭,如果不是后人不断地修缮和维护,它也许早已不复存在,后世的人们也就无法欣赏到它的风采。”
“这边的亭子,住持说很快就能完工了。虽然还未见过全貌,但我相信它定能与后世相媲美。上次去丰乐亭时你未能同行,这次你和二姐、姐夫一起去吧。”
“如今已是六年下旬,范公的《岳阳楼记》也即将问世。《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若是有朝一日能见到范公,那该多好。”陆郁雾的眼中闪烁着对文学巨匠的敬仰。
“公明不是在邓州跟随范公学习吗?”陆紫菀的眉眼间带着几分笑意,“到时候你可以问问公明,范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范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真是令人敬佩。”
陆紫菀的眉梢轻轻挑起,眼中闪烁着几分轻松的笑意,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玩味:“最近你和伯和的关系愈发好起来,我这才想起来还有①宴小山,他是宴公最小的儿子,若是哪天到了京城,说不定能慕名见见这个小神童。”
陆郁雾轻轻一笑,回应道:“宴小山的才华,早已在京城内外传为佳话。若真有机会,能一睹其风采,定是件快事。”
陆紫菀的笑意更浓,但随即又转为忧虑:“说是去京城,可我又担心京城的风云变幻。党争朝堂之上历来都有,我真的很担心凭借子陵的性格,若是走上和未来东坡先生的那条路该如何是好?东坡先生倒是有弟弟,可子陵却毫无兄弟可依。”
陆郁雾紧握陆紫菀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我觉得姐夫性子刚正不阿是好事。无论是大姐夫还是未来的公明,总有一日会被迁任到京城。难不成真的要一辈子不踏入京城吗?”
她站起身来,目光投向廊外的景色,声音中带着一丝深沉:“有些事情顺其自然就行,我们强求不得,亦不能勉强。就好比王公的变法,他起初的青苗法在任官地的确实施顺利,可当推广到全国时却略有困难,因为无人能够管辖,以至于百姓更加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