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地主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已经无语了(1/2)
最近的一部奇电视剧,把地主包装成受害者,包装成弱势群体,甚至还将其美化,这简直就是对当年土地改革的侮辱。
在写之前,有两本书大家可以看一下,一本是教员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本是心路沧桑。里面对于地主和农民的生活有一些记录,到底地主和农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中国农民千百年所求的无非就是二亩薄田,三间瓦房,吃饱穿暖,但这点理想也是奢望。古代社会的低生产力自不必说,再叠加洪涝、干旱、蝗灾等,几乎就是看天吃饭。哪怕三五年能够保持连续的丰收,只需要一次的灾害,前半生的积累都将化为泡影。更何况,还有一个王朝历史轮回的系统性问题——土地兼并。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农民不得不面对的赤裸裸残忍现实。他们的生活与清苦相伴。
单就天灾而言,其实中国人并不怕。从夸父逐日到大禹治水再到愚公移山,中国人对于大自然天生就有一种“与天斗”的信念,人定胜天。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有人欢喜有人愁,在一部分人眼里,天灾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是发财的机会。因为,当天灾出现,往往就是贪官、豪强、地主联手盘剥百姓。一方面贪官可以贪墨朝廷的赈灾粮款,虚报灾情已定的消息。另一方面借由天灾,官员和豪强可以勾结,逼迫老百姓低价贱卖手里的土地。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中国历史上,大灾之年,真正要老百姓命的,是难以捉摸的人心。
天灾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因素,有一定的偶然性,老天爷的问题,老百姓斗不过,认了也就认了。但是一生——地租和重税。
赋税和徭役,这种上层对底层的剥削压榨,一直在持续。尤其在王朝中晚期以后,老百姓承担了绝大部分税收,而地主和官僚则可以逃避征税。这些东西,不用讲,大家也都清楚。
在古代,以地而生的农民,凭借王朝建国之初的分田,勉强有口饭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许多农民无地可种。只能通过出卖劳力和租地主家的地生存,出卖劳力的苦工就是一种生命的透支,几乎一身病。
而租地,农民也并不好过。地主要谈分成,这个分成一般占到粮食产量的三到四成,如果大家看过教员的湖南运动调查报告,极端情况下则是地租占到七成,而一个三口之家,勉强度日也需要三到四成的粮食,所以,古代农民根本没有什么盈余。而地主坐着不动,就能躺着收钱。
还有一点,这个分成是不看粮食收成的,哪怕是谦收一年,老百姓一粒米都没有,分成也必须照样给,如果没有就要背债,利滚利,利滚利,最终就只能卖身还债。
估计很多杠精会说,地主家的地也不是大风吹来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公平买卖。我只想问一句,真的公平吗?
以天灾为绑架,地主和官僚逼迫农民低价贱卖土地。以生存为胁迫,农民只能接受这种不对等的交易。地主和官僚越来越肥,农民则是越来越穷。从地主兼并土地之初就谈不上公平。这种包装起来的“公平”只有傻子才会去相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