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去你妈的“伤痕文学”(2/2)
他们永远写的是“伤口”,却不肯去写“缝合”。他们热衷描述“被打倒”,却回避“站起来”。他们喜欢人性脆弱,却拒绝人性坚强。他们迷信“黑暗”,却轻蔑“光明”。
其实他们不是不会写胜利,而是不愿意。他们害怕希望显得俗气,害怕坚强显得假大空,害怕“向上”破坏了他们“苦逼天才”的人设。
“自我剖析”的假象,其实是“精英自怜”。有些作者会说:“我是在剖析自我。”可你细看他们的作品,哪是剖析?分明是自怜。他们会写自己的父母如何粗鄙,故乡如何压抑,老师如何僵化,社会如何恶毒。他们从来不反省自己懒、拧、躲避责任,却总在咒骂世界“压迫”了他们。
他们把失败归结为环境,把痛苦包装成宿命,把逃避美化为清醒。他们以为这种文学是深刻,其实是病态的自恋。在他们笔下,一切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自己永远是无辜者,是“被迫害”的“诗意灵魂”。
说白了,他们就是那种“明明不努力,还总觉得别人欠他一个机会”的人。
真正的创伤记忆,是民族共同的记忆,是伤中带痛、痛中带光,是“记住,是为了不再发生”。而他们的“伤痕文学”不是“铭记”,而是“消费”。他们不想愈合,他们想永远停留在“我很惨”这个阶段。
他们制造一种话语垄断:只要你反驳他们,他们就说你冷血;只要你质疑他们,他们就说你“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只要你讲点正面力量,他们就骂你粉饰太平。他们不允许别的声音存在,只允许哀嚎回荡。
这是文学的阉割,是文化的绑架,是话语场的敲诈。
他们的文学永远停在“反思”,但从不进入“建构”。这其实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偷懒:你不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只需要在伤口上撒盐;你不需要参与国家命运,只需要发表几句“我们终将失败”的感慨。
可是,如果你只会指出问题而不去建设解决,那你不是作家,是抱怨者;你不是知识分子,是键盘喷子。反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而他们却把反思当成了终极审判官,拒绝一切后续建设。
他们说:“你们别骗自己世界会好。”可他们从没试图让世界变好。
最后我们要问一句:文学,究竟要为谁服务?
是为那些一边自怜一边自夸的文化人?还是为那些日复一日努力生活、踏实劳动、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坚实足迹的人民?
我们要的文学,不是呻吟体,也不是装腔体,更不是“消费型创伤”。我们要的,是写出人民意志、记录历史风貌、传递力量与希望的文学。
写出烈火下的坚持,写出泥泞中的前行,写出战后重建的号子,写出黎明前最后一枪。这样的文学,才配称为“人民的文学”。
至于那些靠“哭”讨生活、靠“惨”博版面的人——
去你妈的“伤痕文学”。
如果大家看完上面这些,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教员很痛斥一些所谓的大师和知识分子?
那你对比现在就知道了,当知识分子脱离人民,脱离穷苦大众,这种人还配叫知识分子吗。很多人自以为读了两年书,就可以颐指气使的对穷苦大众指指点点,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不去看众生疾苦,教员读了一辈子书,推翻了三座大山,但是他一辈子都在拜人民为师。
你环顾一下周围,现在还有多少所谓的专家、教授、大师,去体验普通人甚至一些穷苦大众的生活。学术伪君子比比皆是。
矫情的文人有一些痛苦就恨不得天下皆知。劳苦的大众吃了一辈子苦却没有诉诸半分。
最后有句话想和大家说,人民史观的巨着本就不多,能够读懂的人就更少了。仔细想想,自有文字记载开始,有多少文学作品是真的书写人民、真的歌颂人民。如果所谓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要曲高和寡、一定要讽刺和讥讽人民、一定要贬低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那这种文学艺术作品不看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