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基隆新港(2/2)
同时设立“基隆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港区毗邻区域,划出特定范围,实行特殊的海关监管和政策。
邓贤亲自拟定了试验区的基本框架:“一线(国境线)放开,二线(与非试验区界线)管住,区内自由”。
对进入区内的货物,暂不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外商在区内设立贸易公司、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并给予税收优惠和外汇结算便利。
这一系列举措,在1928年的世界,堪称石破天惊。
消息传出,不仅震动了国内商界,更在国际航运和贸易圈引起了巨大反响。
沪市、羊州、港岛的华商巨头们,敏锐地嗅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派人前往基隆考察,洽谈设立分公司或投资建厂的事宜。
一些有远见的欧美贸易公司,也对这片即将实行“特殊政策”的土地表现出浓厚兴趣,尽管他们对那种“标准货柜”的模式还将信将疑。
为了迅速聚拢人气和船期,邓贤授意华南航运公司(由原几家华人船运公司整合而成,并注入了大量政府资本)率先行动。
他们将在儋耳州和江南造船厂新建的几艘采用“标准货柜”设计理念的五千吨级货轮(虽然此时真正的专用集装箱船还未出现,但这些货轮设计了便于吊装货柜的舱盖和绑扎系统),投入基隆至东南亚(新加坡、 batavia - 雅加达)、以及基隆至美丽国西海岸(旧金山)的航线。
同时,华南银行在基隆港区设立了分行,不仅办理常规的存贷汇业务,更创新性地推出了 “海洋贸易信用证” 和 “货柜运输保险” 等新型金融产品,为贸易商提供融资和风险保障。
建设是艰苦的,推进中也遇到了无数困难:技术工人的短缺、特殊建材的供应紧张、部分旧有势力的暗中阻挠、以及来自金陵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施加的些许压力(如试图限制某些物资通过福城口岸转运至基隆)。
但在邓贤的强力推动和华南三省资源的倾力支持下,这些问题被一一克服。
几个月后,当第一艘悬挂华夏旗帜的“华运一号”货轮,满载着装有赣西瓷器、闽东茶叶、岭南丝绸和儋耳州工业品的“标准货柜”,在新建的深水泊位上,由巨大的门机缓缓吊装上岸时,整个码头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
满头汗渍的装卸工人们扔下了帽子,古铜色的脸庞上绽放出笑容,用力地挥舞着臂膀;身着工装的技术员们忘乎所以地拥抱在一起,几个月来图纸上的线条终于化为眼前的现实;那些被邀请前来观礼的华商与洋行代表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欢呼的行列,他们从中看到了滚滚财源与无限商机。
“成了!成了!”的欢呼声、如雷的掌声、以及激动难抑的口哨声,汇成一股喜悦的洪流,瞬间压过了机器的轰鸣与海浪的絮语,在崭新的码头岸线上空久久回荡。
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集装箱革命”远未到来,但基隆港已经迈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装卸货物的码头,而正在蜕变成为一个融合了先进理念、高效运作、政策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全球化贸易服务平台。
邓贤站在新建的港务大楼顶层,俯瞰着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对身边的陈念和等人说道:“看,这就是未来的模样。从这里启航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华夏融入世界、参与竞争的决心与能力。基隆,将成为我们通向全球市场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