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基隆新港(1/2)
琉球北端的基隆港,在经历了军事接管初期的短暂混乱后,迅速被纳入归心行动的宏大建设蓝图之中。
昔日殖民时期主要用于输出糖、樟脑等初级产品的码头,如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轰鸣的机器声和海浪声交织成一曲建设的交响乐。
邓贤对基隆港的定位非常明确:华夏面向全球的贸易主门户,现代化深水枢纽港。
对此他亲自审定了港区扩建的总体规划图,其理念之超前,令随行的工程师们都感到震撼。
规划的核心是摒弃传统的杂货码头模式,转向单元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
尽管此时国际航运尚未普及标准集装箱,但邓贤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强力推行一种被称为 “标准货柜” 的雏形——统一尺寸、可吊装移动的金属货箱。
他要求周慕云领导的工业部门,优先研制适用于这种货柜的专用起重设备、运输车辆和堆场管理系统。
“未来的海洋贸易,效率就是生命!”
邓贤在港区临时指挥部的会议上强调。
“散装杂货的装卸模式太原始,损耗大、速度慢、人力成本高。我们必须一步到位,建立以‘标准货柜’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不仅是基隆港竞争力的关键,也将引领整个远东的航运革命!”
为此,基隆港的改造工程分几步同时推进。
首先,是疏浚航道和建设深水泊位。 数艘从欧洲高价采购、华南自行仿制的巨型抓斗式挖泥船日夜不停作业,将主航道和港池水深疏浚至-12米以下,以满足未来万吨级乃至更大型货轮的通航和停泊需求。
沿着重新规划的岸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深水码头如同巨人的臂膀,向海中延伸。
每个泊位都预留了安装大型门座式起重机的基座。
其次,是建设现代化的仓储和堆场区。 港区后方,大片的土地被平整,建设起一座座高大、宽敞的钢结构仓库,内部规划了通风、消防和初步的货物分拣系统。
更重要的是,专门划出了大面积的“标准货柜”堆场,地面进行了硬化处理,并开始铺设用于跨运车(一种专用于搬运集装箱的车辆,概念被提前引入)运行的通道和标记系统。
再就是要构建高效的集疏运体系。
港区铁路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和扩建,直接延伸到每一个主要泊位和仓库区,实现“船车直取”。
连接港口与纵贯线铁路、以及未来环岛公路网的高标准疏港大道也开始动工,确保货物能够快速集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