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定量缩减,困难模式开启(2/2)
相比较起来,在乡下种地的农民兄弟们,就比较难了。
隨著各家新定量的核算和统计结束,今天晚上的这一场全院大会,算是迎来了彻底落幕。
只是大家虽然各自散去,但关於粮食定量缩减这个话题的討论,却是才刚刚开始。
回到家。
刚才也出去参加了全院大会的陈母,先是去厨房看了看家里的余粮,然后略带忧色的找上了李红兵,开口询问道:“红兵,从明天开始,咱们家做饭,是不是也跟著大傢伙儿,一起缩减每顿饭的粮食用量”
刚才在院里的时候,陈母听不少人都在討论,关於接下来吃粮的问题,所以陈母才会有这么一问。
接下来粮食定量缩减,已是必然的事情。
每家每个月的粮食定量都是有数的,总的定量少了,每顿饭用的粮食数量,自然也跟著减少,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想吃多少吃多少。
之前虽然也是定量,但只要是正常规划的情况下,还是能保证每顿翻都吃饱,甚至是吃好。
除非胡吃海塞,用粮规划无度,月底才会出现缺粮的情况。
“妈,粮食的问题,你不用操心,咱们以前怎么吃,还是怎么吃。”
陈母会有这种担忧很正常,不过李红兵却是笑著说道:“我有路子能搞来粮食,哪怕是上面缩减粮食定量,也不会影响到咱们家吃喝的问题。
再说了,您怕不是忘了,我是干什么的,天底下饿著谁,也饿不著厨子。”
李红兵之所以敢这么说,自然是有底气的。
除了之前他囤的那些物资,还有各种技能升级解锁的系统奖励,其中也不乏一些吃的用的,尤其还有一货柜的大米。
要说这些足够他们全家上下吃喝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但挺过接下来这三年,甚至是美美的度过,都完全不是问题。
听到李红兵这样说,陈母也跟著安了心。
只要是李红兵说出的话,陈母不会有任何的怀疑。
陈母不是不知道自己这女婿本事强、能耐大,不仅有路子能搞来粮食,还有各种物资和好东西。
过去这几年,他们家可完全没受到粮食定量和各种票证的影响。
刚才之所以会那样问,主要是因为眼下粮食定量全民缩减,形势发生了变化,陈母担心李红兵的那些路子,也会跟著受到影响。
老一辈的人,不论想法,还是行动,总是偏保守一些,不过这並不是什么坏事,主要陈母也不知道李红兵的底气有多硬。
一旁的陈雪茹听到他们的对话,却是忍不住笑著调侃道:“妈,您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
您也不看看是谁的男人,谁家缺吃的,你女婿都不会让你饿著的,我可从来不担心这些。”
“你这丫头——”
看著陈雪茹这没正行和臭美的样子,陈母十分的无语,差点被气笑了。
她刚才可不是光担心自己,而是为了全家人考虑,更不想让李红兵这个好女婿有压力。
陈雪茹见状,直接往李红兵的身上一靠,朝著陈母吐了吐可爱的舌头。
她之所以表现的这么无所谓,一方面是出於对李红兵的无条件相信和能力认可,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也有为整个家托底。
不论是李红兵,还是陈雪茹,都是不缺钱的人,哪怕接下来家里真的缺粮的,只要手里有钱,就基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连手里有足够的钱,都买不到粮食吃,那那些比他们还没钱的人,怕是都要没活路了。
哪怕是建国前,战火喧囂和混乱的时候,都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別说是现在国內一片和平的环境。
“妈,有件事情要跟您说一下。”
看著陈雪茹露出这样调皮的模样,李红兵忍不住笑了笑,很快又恢復了正经,对著陈母提醒道:“咱们家接下来不缺粮归不缺粮,但有些情况还是要注意的,就跟咱们之前一样就好。”
“这个我心里有数,你放心!”
刚刚李红兵说的有些没头没脑,可陈母却瞬间理解,郑重点了点头后,又当场做了保证。
其实李红兵说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平时吃喝用度方面。
不是针对他们自己,而是对外。
整个四合院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拢共就这么点地方,谁家有什么事情,院里的人基本门清。
甚至是一些秘密,有的都很难瞒得住。
在粮食有定量,买肉要肉票的年代,谁家吃多少粮,之前或许没什么人关注,但谁家一个月吃几顿肉,说不定都有人记著。
除非是提前做好冷著吃,不然肉味很难掩盖住。
好在李红兵学傻柱,直接从丰泽园饭庄带饭盒回来,每天都有剩菜或者剩汤。
哪怕只是汤汤水水的,里面的油水,也是大家羡慕的。
不过大部分时候,他们吃的都是用李红兵“偷偷”带回来的新鲜食材做的。
至於带回来的所谓剩菜或者菜汤,只是为了能够“堂而皇之”吃肉,用来掩人耳目罢了。
一来二去,院里眾人对干李红兵家里时常能传出肉味,早就见怪不怪了。
不了解真实情况的,还以为他们吃的,真的只是从丰泽园带回来的剩菜,或者用来拌饭的菜汤。
李红兵不怕举报,因为他从丰泽园带回来的,往往都是真的剩菜和汤水,可不是像傻柱那样胆大妄为,直接剋扣轧钢厂领导的小灶食材或菜量。
反过来。
就算真被眼红的人举报了,最后查清楚,也只能说明李红兵勤俭节约,还要表扬他作风优良。
像主粮这方面,李红兵虽然不缺粮食,更加不缺细粮,但他们家也不是光吃细粮,粗粮也是同样吃的。
光吃细粮,吃得太好了,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好事。
粗粮也有粗粮的好处,尤其是有著丰富的膳食纤维。
只是在这个年代,粮食不是那么充足,物资也相对匱乏,所以才显得细粮珍贵,粗粮就相对不那么受欢迎了。
不过他们吃的粗粮,都是陈母经过二次筛选,甚至用家里的小石磨再磨上一遍,完全不会出现喇嗓子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粗粮,之所以会普遍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受限於当下的脱壳和磨麵生產技术,再加上为了增加出粮率,最后出来的粮食不会那么精细。
就好比棒子麵,有时候磨麵过程中,甚至是玉米粒带著棒子芯一起下去打碎磨成面,这样磨出来的棒子麵,和后世精细的玉米面,就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了。
之前粮食定量和少肉的情况下,他们那样做,虽然让院里的人羡慕,但也在能够“接受”的程度。
或者说,就算是眼红,找不到攻击和举报的地方。
李红兵厨子的身份,还有丰泽园饭庄的工作岗位,给他们家吃好喝好的生活,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而且有著鸽子市那种地方,大家不可能都守著那些定量和肉票过日子,只要手里有余钱,或者家里有什么好事情,谁家不上鸽子市转悠两圈,买点好的回来改善一下伙食。
堵別的人,等於把自己的路,甚至大家的路,也都给堵了。
除非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否则没人会做这种招人恨和犯眾怒的事情。
只不过。
接下来粮食定量缩减,物资更加匱乏,肯定会出现普遍缺粮的情况,到时候就是不是吃好喝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饱肚子。
那个时候,他们要是还跟以前一样,肯定是不行的。
就是装,也要装装样子。
在这方面,过去几年的时间里,陈母显然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她几乎不用李红兵过多叮嘱和解释,就已经明白了自家女婿想要表达的意思。
財不露白与和尘同光的道理,陈母还是懂的。
再怎么说,陈父行商了一辈子,而陈雪茹也经营了好一段时间的丝绸店,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陈母,哪怕並没有怎么插手和干涉丝绸店的事情,可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家庭妇女能比的。
而且活了那么多年,也经歷了许多事情和特殊的战乱年代,陈母的人生阅歷,显然不是那么浅薄。
有些话,无需多言。
数天的时间过去,转眼到了次月。
新的一个月到了,也就意味著这个月的粮票“刷新”了。
受到粮食定量缩减的影响,一號这天的各处粮店,全都排起了长队,和当初发行麵粉购买证和实行粮票制度的场景,一般无二。
哪怕有了前面几次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他们买不到粮食的担忧是多余的,可当这一次缩减粮食定量的到来,大家仿佛都失忆了一般,都生怕出现断粮的情况,所以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再度上演。
这一天。
—
院里好多人听说了这种情况,也纷纷拿著装粮食的袋子,爭先恐后的往粮店跑,仿佛慢上一步,自己手里的粮票成了废纸。
“黎妹子,大家都排队抢粮,你怎么一点都不著急的样子要是去晚了,今天可就买不到粮回来了。”
看到大家你追我赶,生怕落后別人的样子,而陈母却不慌不忙,坐在那一边晒著太阳,一边看著李建武带著陈济文这个弟弟在那看蚂蚁,一点都不著急的样子,阎大妈都忍不住替她著急。
陈母闻言,却是笑了笑,没有半点压力的说道:“家里还有点余粮,够吃上几天的。”
说是有点,其实还有一大袋,哪怕这个月都不买粮,都够他们家吃的。
主要平时除了早上,或者李红兵和陈雪茹放假休息的日子,不然就只有陈母自己和建武、济文两个外孙子,大部分时间的中午和晚上,陈雪茹都是在单位或者外麵食堂吃的。
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他们家每天在家的粮食消耗量,反而比院里的其他人少。
“才几天啊这可不稳妥,万一这波没抢上粮食,跟外面那些人说的一样,粮店没粮食卖了,到时候可就要闹饥荒了。”
看在李红兵的份上,再加上阎埠贵平时的叮嘱,阎大妈才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对著陈母劝道:“你要是不放心建武和济文,不如把他们带上一起,建武现在不小了,也懂事,不怎么让人操心,你只需要照顾好济文就行了。
我们和隔壁院的人商量好了,专门弄了辆板车,到时候买了粮食,放在板车上一起运回来,也不用你怎么出力,也算你一份。”
“谢谢杨大姐了,不过不用了。”
陈母知道阎大妈是好意,不过却是摇了摇头,开口婉拒道:“买粮的事情,一般都轮不到我操心,每次都是红兵休息的时候,专门去粮店买回来。
这次也一样,红兵专门交代了,这几天粮店买粮的人估计人多,怕我伤著,不让我去。
等过几天他放假,到时候自然会有安排,我还是听我女婚的,省的让他担心。
而且今天去粮店排队买粮的那么多,建武和济文两个小孩子去了不安全——”
“唉,既然这样,那我也不劝你了,不过你现在不跟我去,到时候粮店买不到粮,你可別怪我没提醒你。”
儘管知道並认可李红兵有见识,听陈母的意思,似乎篤定接下来粮店不会断粮,可阎大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毕竟这种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可不敢拿一家老小接下来一个月的口粮去赌。
他们可没有李红兵的能耐和本事,就算接下来粮店真的断粮了,想必李红兵也能从其他地方搞来粮食,要不然陈母也不至於那么淡定。
更关键的。
是陈母提到的李建文和陈济文,万一真的因为去排队抢粮而出现什么意外,她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不过说真的。
阎大妈也相当羡慕陈母,有李红兵这么一个孝顺的女婿,基本家里有什么需要,都给安排的妥妥噹噹,也不用陈母怎么去操心外面的事情。
像买粮这种事情,按说是男人的事情,可家里的男人平时都要去上班,粮店营业的时间也基本跟大家的上班时间差不多,虽然有时候会营业久一点,並且周末也有正常营业,但不可能所有人都特地抢在这些时间去买粮,所以这差事往往就落在了家里这些女人的身上。
从粮店买粮,哪怕不是一次性买全家一个月的粮食,但一袋的分量也不轻,一路背回来,可不是趟轻鬆的活。
像今天这样,能借到或跟別人合用板车运粮的机会,可不是那么多。
因为今天的大规模排队买粮情况出现,今天粮店特地比平时多营业了两个小时才关门,可还是有很多的人没买到粮食。
只是第一天没抢到粮食的,当天半夜就有人起床出分,早早的来到各大粮店门前,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对於这种情况,由於之前的几次经验,上面早有预料,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除了延长粮店营业的时间,还特地组织了一些运粮队,设立临时售粮点,进行登记售卖,以此缓解粮店的压力,同时也是安抚广大市民群眾的不安。
这样的情况,足足持续了好几天,到了第四天第五天,大家排长队买粮的热情和恐慌,才开始慢慢消减。
等到李红兵放假的时候,买粮的人虽然也不少,但已经不需要像前面两天排长队等半天了。
分別买了袋大米和麵粉,李红兵將这些绑在自行车后座,便骑著自行车运粮回去。
虽然李红兵的系统仓库里,已经储备了充足的粮食,但李红兵还是要正常从粮店买粮,否则也会出问题的。
要是李红兵连续好几个月,都没在粮店买过粮,或者每个月买的粮数量很少,少到都不够全家吃的,傻子都能看出有问题。
至於买回来的这些粮食,也不会多出来和浪费,毕竟还有姐姐李红梅一家,需要李红兵去补贴和帮衬。
系统空间囤的粮食和物资,本来就有一部分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当初囤货的资金里面,有一部分是来自李富顺留下给李红梅和李红兵的家底,以及当初李红兵救了娄晓娥,娄家给的那五百块钱报答。
这些都是属於李家,或者说李红梅的。
隨著李红兵用自行车推著这两袋粮食回到四合院,前面几天拼了老命去晒太阳排半天长队,甚至是大半夜就出门等粮店营业卖粮的阎大妈和阎大妈他们,一个个都心情复杂,无比后悔了起来。
“哎呦,要早知道粮店根本不缺粮,只要有粮票就能买到,我就不跟著去排队抢粮了。”
“谁说不是呢,那几天我是睡也没睡好,吃也没吃好,生怕粮店什么时候没粮卖,买不到粮食回来,家里没米下锅。”
“红兵,还是你有远见,知道这个时候才去粮店,正是人少的时候。”
“这年头,买粮也是要有学问和见识的。”
“真是的,白担那个心了。”
“我就说了,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好,越来越强大了,怎么还可能会出现那种断粮的情况,当初刚刚发行粮票的时候,也是一堆人抢,不还是跟这次一样。”
听著大家的吐槽和抱怨,李红兵微微一笑,却没多说什么。
粮店暂时性缺粮的情况,接下来还真的会出现,不过起码不是现在,毕竟困难三年才刚刚开始,还没到最困难的阶段。
不过再怎么著,都是身处天地脚下的老百姓,上面也不可能看到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困难嘛,挺一挺,还是能过去的。
李红兵完全不担心自己,至於整个四九城的老百姓,乃至全国的人民,却不是李红兵能够操心的。
就算李红兵想要管,也得有那个能耐才行。
永远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哪怕出发点再好,也完全没有意义。
只是时间一天天过去,隨著下半年的秋收未能如愿传来捷报,无疑给全国上下和高层带来一个沉重打击,接下来要面对的局面,也將更加严峻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