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 第324章 秋收喜悦

第324章 秋收喜悦(2/2)

目录

几天后,郑队长的“辽渔二号”再次轰鸣着驶入了草北屯。这一次,他不仅是来送海货、收山货,更是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帮助草北屯销售这批珍贵的园参。

曹大林、老会计和郑卫国,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关起门来商讨了整整一天。郑卫国凭借他跑码头的人脉和见识,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一部分品相最好的,可以尝试通过他的关系,直接卖给大连、天津等地信誉好的药材行或者有实力的买家,争取卖出最高价;大部分则可以由他统一运往那边的大型药材市场进行批发,虽然单价可能稍低,但出手快,回笼资金也快。

最终,他们采纳了郑卫国的方案。郑卫国带着样品和合作社的期望,再次扬帆起航。

等待是焦灼的,但这一次的焦灼中,充满了甜蜜的期盼。

半个月后,郑卫国的船队带着丰厚的收益和更加稳固的销路,凯旋而归!当老会计在全体社员大会上,用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宣布这次园参销售的总收入,并开始按照章程和入股比例进行分红时,整个草北屯彻底沸腾了!

合作社院子里,摆开了几张长条桌,上面堆放着如同小山般的现金!一沓沓崭新的“大团结”(十元纸币),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老会计戴着老花镜,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账本和入股名册,按照顺序,大声念着名字和应得的金额。

被念到名字的社员,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一丝难以置信的恍惚,走上前,在分红清单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然后从曹大林或者老会计手中,接过那厚厚一沓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

“王老蔫家,入股五十元,本次分红……一百二十元!”

王老蔫,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干活的老汉,颤抖着双手接过那十二张“大团结”,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突然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他这辈子,也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属于自家的钱啊!

“栓柱家,入股三十元,分红七十二元!”

栓柱咧着大嘴,笑得见牙不见眼,把钞票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怕它飞了似的。

“曲小梅,技术入股,折算工分及奖金……八十五元!”

曲小梅接过钱,眼圈微微发红,但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光彩。她的付出和坚持,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分红在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进行着。拿到钱的人,有的立刻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揣进贴身的衣兜里;有的则兴奋地和家人凑在一起,盘算着这笔“巨款”的用途——给家里添置一台收音机,像王奶奶家那样?给娃扯几尺新布做身过年衣裳?还是攒起来,将来盖新房?

当初反对最激烈、没有入股的几户人家,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热火朝天的分红场面,看着邻居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心里如同猫抓一般难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有人忍不住,悄悄找到曹大林,腆着脸问现在还能不能入股。

曹大林看着他们,语气平静却带着深意:“合作社的大门,永远向真心实意想一起干的人敞开。不过,以后的章程和入股条件,得按新的来。”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曹大林自家的分红。他当初押上了全部田产和祖宅,折算的股份最多。当老会计念出“曹大林家,本次分红……四百六十元”时,全场先是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没有人嫉妒,只有由衷的敬佩和感激!所有人都知道,没有曹大林当初的破釜沉舟和这三年的呕心沥血,就没有今天草北屯的这场丰收!

曹大林从老会计手中接过那厚厚四沓“大团结”和六十元散票,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只是平静地将钱递给身边的春桃。春桃接过那沉甸甸的、带着墨香和汗水的钞票,双手微微颤抖,眼中泪光闪烁,却笑得无比灿烂。这不仅仅是钱,这是对他们夫妻二人,对全家这三年所有付出和风险的最大肯定。

王奶奶用分到的钱,果然给家里添置了一台崭新的“牡丹”牌收音机。当收音机里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和清晰的新闻播报时,老人摸着那光滑的木壳,流着泪对来看热闹的街坊四邻说:“是老伴……这参味,这好日子,跟他当年做梦都想的一样啊……”

夜幕降临,草北屯家家户户都飘出了比往年浓郁得多的肉香。不少人家都割了肉,打了酒,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孩子们穿着用分红钱买的新衣裳,在屯子里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秋夜的星空下。

合作社的账本上,老会计用更加工整有力的笔迹,记下了这历史性的一笔:“收:首茬园参售款,共计人民币一万二千八百元。支:社员分红,物料损耗……余:集体积累资金六千元整。”

备注栏里,曹大林拿起钢笔,沉吟片刻,画下了一株简笔的人参,参体饱满,须根飞扬,旁边写着一个遒劲的“信”字——信自己,信集体,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参园的丰收,如同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草北屯前行的道路,也照进了每一个社员的心里。那金秋的喜悦,沉甸甸的,如同仓房里那些散发着药香的园参,真实,而充满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