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 第324章 秋收喜悦

第324章 秋收喜悦(1/2)

目录

盛夏那场惊心动魄的暴雨抢险,如同给草北屯合作社和它的参园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洗礼。倒塌的荫棚需要重建,冲毁的田埂需要修复,被泥水浸泡的参苗需要更加精心的呵护,而曹大林骨折的左肩,也需要时间来愈合。

那段日子,草北屯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沉默而坚韧的力量。男人们顶着尚未散尽的暑气,砍来新的楠竹,编织更厚实的苇席,将被狂风摧毁的荫棚一座座重新立起,比以往更加牢固。女人们则日复一日地守在参床边,像照顾初生婴儿般,为那些劫后余生的参苗松土、除草、施肥,仔细观察着每一片叶子的变化。孩子们也被动员起来,负责驱赶偶尔飞来啄食参籽的鸟雀。

曹大林的胳膊用绷带吊在胸前,但他闲不住。每天,他都会到参园转上几圈,用没受伤的右手轻轻抚摸那些渐渐恢复生机的参苗,或是蹲在田埂上,与曹德海、曲小梅等人商讨着后续的管护细节。他的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里的光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春桃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合作社的文秘工作,用她的方式支持着丈夫。

汗水与期盼,交织在重建的每一个日夜。渐渐地,参园恢复了往日的整齐与生机,甚至比暴雨前更显精神。那些经历过病害和风雨考验的参苗,仿佛被注入了某种顽强的意志,叶片愈发厚实翠绿,茎秆也更加粗壮。西沟的林下参,在天然椴木林的庇护下,虽然生长缓慢,却也安然度过了夏季的病虫害高发期,悄然在腐殖土下伸展着根须。

时光荏苒,秋风渐起,吹黄了山间的椴树叶,染红了合作社院里的爬山虎。当第一场霜悄无声息地降临,给大地铺上一层薄薄的白纱时,草北屯人知道,等待了三年的时刻,终于要来了——池床参,到了收获的季节!

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不同于往日的、混合着泥土和某种特殊清香的参味。那是一种成熟的、沉淀的气息,撩拨着每一个草北屯人的心弦。参园里,原本翠绿的参叶边缘开始泛黄,顶尖那簇原本青涩的参籽(红榔头),也渐渐变得饱满,透出诱人的红色光泽。

“参气足了,芦头(根茎)该坐实了。”曹德海捏起一点参床边的土壤,在指尖捻开,又凑近一株泛黄的参叶深深吸了口气,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笃定的笑容,“是时候了!”

收获,被草北屯人视为一场庄严的仪式。开工前,曹大林带着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在参园前举行了简单的祭拜山神的仪式,感谢山神的馈赠,祈求采挖顺利。没有三牲供品,只有一碗新米,一捧清泉,以及全屯人虔诚的心。

采挖的第一天,天色未明,参园内外就已经聚满了人。男女老少,只要能动的,几乎全都来了。就连胳膊还未完全痊愈的曹大林,也早早到场。他没有动手,而是站在高处,目光扫过这片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土地,扫过那一张张激动、期盼而又略带紧张的脸庞。

“起参!”随着曹大林一声沉稳而有力的号令,收获正式开始了!

负责采挖的,是合作社里最心细手稳的一批人,以曲小梅和几个老把式为首。他们手持特制的鹿骨钎子(避免金属损伤参体)和小巧的快当铲,如同进行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小心翼翼地,沿着参苗的周围,一点点拨开泥土。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生怕用力过猛,碰断了哪根珍贵的参须。

泥土被一层层剥开,人参的轮廓渐渐显露。当第一株完整的人参被曲小梅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毫发无伤地从土中请出时,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那参体形饱满,主根粗壮,呈人字形分叉,芦头(根茎)上的“碗”(茎痕)密而清晰,记录着它三年的生长岁月。长长的须根柔韧而绵长,如同老者的银须,上面缀满了细密的“珍珠疙瘩”(吸收根膨大形成)。整体虽不及野山参那般灵动飘逸,却也形态敦实,浆气十足,在晨曦的微光中,散发着淡淡的土黄色光泽和沁人心脾的独特药香。

“好参!真是好参啊!”曹德海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他接过那株参,仔细端详着,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泪光,“三年心血,值了!值了啊!”

这第一株参,像是一个美好的开端,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采挖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刘二愣子带着一帮壮劳力,负责将挖出的参小心地装进垫着青苔和原土的木箱里,然后抬到合作社院子里预先准备好的阴凉通风处,进行初步的清理和分类。

合作社院子里,此刻成了欢乐的海洋。妇女和老人们围坐在一大堆新挖出的人参旁边,用柔软的毛刷,小心地刷去参体上附着的泥土,然后按照大小、品相进行分类。春桃也坐在其中,虽然行动不便,但也拿着小刷子,仔细地清理着一株品相不错的参,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则在人群中兴奋地穿梭,好奇地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金疙瘩”,空气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参香。

“哎呀!这根怕是有二两重!”

“看这根!须子多长!跟龙须似的!”

“这品相,拿到山外,指定能卖上好价钱!”

赞叹声、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一株品相好的参被清理出来,都会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那不仅仅是一株植物,那是他们三年的汗水、期盼,甚至是押上身家性命的赌注,如今,终于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收获持续了将近十天。当最后一株池床参被小心地请出土壤,合作社那间最大的仓房里,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了几十个装满人参的木箱。经过老会计和几位老把式的最终清点和品鉴,这批池床参,平均个头都在一两半到二两之间,品相上乘,浆气饱满,远超当初的预期!虽然总产量因为暴雨损失了一部分,但能达到这个质量和数量,已经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这批宝贵的收获。按照当初入股章程和曹大林的承诺,这批参出售后的收入,将纳入合作社集体账户,然后进行分红。

消息像春风一样,瞬间传遍了草北屯的每家每户。那些当初犹豫观望、甚至冷嘲热讽的人家,此刻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又是羡慕,又是后悔。而当初坚定支持曹大林、拿出积蓄甚至像曹大林一样押上家当入股的社员们,则个个扬眉吐气,走起路来都带着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