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马后炮(1/2)
到了之后,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而炽热。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切割和焊接的独特气味,这就是梦想即将照进现实的味道。
车间正中央的空地上,用粉笔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车体轮廓线,旁边分门别类地堆放着已经加工完成或等待最后处理的零部件,粗壮的槽钢车架、厚实的钢板弹簧、锃亮的齿轮变速箱、以及那台备受瞩目的LY100发动机。
吴院士手中拿着厚厚一叠总装图纸,眉头紧锁,进行着最后的技术审定。熊光明到了之后暂时没有吱声,他的目光扫过车间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扫过那些冰冷的零件,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们组装起来后,在田野上奔腾的景象。
作为特殊顾问、副所长,熊光明思维是超前的,总能提出惊人之语,在研究所的地位也是超然的,趁着能装逼得赶紧装,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他那俩下子就得拉跨,得先给大家镇住再说,到时候把控方向就行了。
熊光明蹲在地上,看着铺在板子上的各种零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吴院士,有个新想法,必须要在总装前提出来!”
对于熊光明偶尔神经质一样的想法,吴院士早已习惯,往往这些想法都蕴含着超越这个时代的智慧。
“光明同志,又有什么发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我们已经反复论证过了,实验台上测试也顺利。”
“不是核心动力,是人!”熊光明拿过图纸挑出几张铺在旁边的桌子上,众人立刻围了上来。图纸上画的并非复杂的机械结构,而是驾驶员的座位、操控杆件和仪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看这里!”熊光明用手指点着图纸。
“我们原来的设计,方向盘与驾驶员座椅,油门刹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多考虑的是机械结构的合理性,但没有充分考虑驾驶员长时间操作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南北方人的身高差异没有考虑进去,如果150身高的话。。。。踩离合可能有点费劲,要是像我这样身高就又显得有点伸不开腿,那些大个子更不用说了。”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对这个时代来说颇为新颖的概念:“我们需要引入‘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念。”
“人机工程学?”吴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词汇,眼中流露出思索的神色。
“您可以这么理解,简单说,就是让机器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勉强适应机器。比如,驾驶员的手臂自然前伸,最舒适的操作角度和距离是多少?脚踩踏板时,最不容易疲劳的行程和力度是怎样的?座椅的支撑点是否能让驾驶员在颠簸路面上保持稳定,同时又不至于太快疲劳?”
熊光明可知道这些科学家研究人员的特点,偶尔想到一个问题就非得弄明白,他这个人机工程学的概念也不是现在急需的,可不能耽误吴院士的研究进度。
“吴院士,这些小问题您不用过多的分心,知道这个概念定义就可以了,发挥好您的专业特长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就让其他人负责吧。”
熊光明又指着原设计图中几个关键点:“我建议,第一,座椅必须做成可前后调节的。不能用死固定!不同身高的驾驶员,腿长臂长都不一样,必须能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轨和锁止机构来实现。座椅下可以布置几组弹簧,这样可以减少颠簸,就像沙发一样,但要硬一些。当然了,农用车空间狭小,距离呢适配160--180即可。身高虽然差出20公分,座椅前后移动10公分。”
这时候易中海在旁边用手比划了一下,跟刘海中还有一拖的那个老钳工三人稍微一合计就有了方向。
“熊厂长说的有道理,就是个铁凳子焊死,确实蠢了点。这个交给我们吧,滑轨好做,用两根角铁,再加一个限位销子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