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55章 谁在偷偷续柴

第455章 谁在偷偷续柴(1/2)

目录

山风穿过巷口,拂动油锅上腾起的白烟。

摊主老陈盯着那张纸条看了整整一个上午,指尖反复摩挲着边缘的折痕,仿佛要从这薄薄一方纸上读出千言万语。

“话已传出,不必回音。

火已生根,无需看护。

人要走路,锅要留温。”

字迹稚嫩却坚定,像是一把钥匙,猛地捅开了他心里某个尘封多年的角落。

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自己蹲在街角啃冷馒头时,有个穿校服的女孩默默递来一碗热汤面,碗底压着张纸条:“你也值得被暖一回。”后来他开了这家早餐摊,一直坚持用炭火慢炸油条,为的是那一口带着烟火气的酥脆——可今天,他忽然觉得,那金黄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个谎言。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老陈就支起炉灶。

这一次,他没有调小火候,反而故意将油条多炸半分钟。

焦黑的边沿在滚油中蜷曲、微颤,像烧尽的信纸边缘。

他挂出一块粗糙木牌,上面刻着五个歪斜大字:“今天的话,有点糊。”

头三天,无人问津。

第四天,一个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停下脚步,犹豫片刻,买了根焦边油条。

咬下第一口的瞬间,他整个人僵住,随即蹲在地上,肩膀剧烈抖动,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

他说自己失业半年,女友离去,父母催债电话不断,昨晚差点跳桥,“可这口油条……太像我妈早年给我炸的那一根了。”

从那天起,巷口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有人吃完后默默把空筐摆正;有人悄悄往炉膛塞一把干柴;还有人在深夜塞进一张纸条,写着“昨天我骂了女儿,今早她上学前给我留了早餐”。

老陈不再收钱,也不拒绝,只是一天天继续炸着带焦边的油条,听着那些沉默多年的声音,在烟火里一点点苏醒。

第七天清晨,雾气未散,他在油条筐底摸到一张新纸条。

不是萌萌的字迹。

但那三行诗,一字不差。

老陈怔了许久,忽然笑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折成一只小船,轻轻放进滚油锅沿漂了一圈。

焦香四溢,纸页微卷如蝶翼,却没有燃起。

他夹出来晾在竹匾边,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像是供奉,又像是宣告:火种未熄,只是换了方式燃烧。

与此同时,程远踏进小镇茶馆时,正听见说书人拍案而起:“那一晚,渡口无灯,唯有一口破锅架于残灶之上,汤沸三刻,不加盐糖,只为照见人心深处不敢直视的影子!”

他的脚步骤然顿住。

这不是故事。这是他亲历的真相。

三年前东海渔村,一场暴雨夜,十几个流浪儿童围坐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每人喝下一口清汤,然后轮流说出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

那是他发起的第一场“赎魂汤”行动,全程保密,连影像资料都已销毁。

可此刻,茶馆内座无虚席。

台下坐着当年追踪报道的记者,有曾参与煮汤的渡口挑夫,甚至还有那位摆渡老人的邻居——他们神情肃穆,仿佛正在聆听一段被遗忘的圣训。

散场后,程远拦住说书人:“谁告诉你的?”

“一位瞎眼婆婆。”对方摇头,“她说,‘有人烧过,就得有人唱。不然,火就真的死了。’”

“她在哪?”

“搬去山里了。临走前留下一本手抄本,只有目录,没有内容。但她每天都在念,一句一句,讲给风听。”

程远沉默良久,掏出随身携带的一块铜锅残片——那是当年灶台唯一留存之物。

他走进茶馆后院,将其轻轻埋入茶炉灰堆,转身便走。

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而在南方小城养老院,苏怜推开窗,任寒风吹乱满头白发。

“夜话会”已进行到第三周。

每晚九点,六七个老人围着薄荷花盆点起小蜡烛,轮流讲述一生最后悔的事。

起初是琐碎遗憾,后来渐渐深至灵魂——那位曾参与文革批斗的老人终于开口,说到动情处老泪纵横,突然窗外六道反光同时扫过花盆,竟是其他楼栋的老人用私藏镜片反射月光回应。

无声的宽恕,比言语更沉重。

回到房间,苏怜打开尘封多年的档案袋,取出一枚褪色奖章——那是她年轻时因“破除封建迷信”获得的荣誉。

她凝视良久,轻放窗台,对着夜空低语:“我补上了。”

次日清晨,奖章不见了。

花盆旁多了一撮新灶灰,细腻温热,像是刚从某户人家的炉膛里捧来。

同一时刻,陆昭背着帆布包站在火车站台,手中攥着一张转车票。

他不知为何,鬼使神差地选择了这条偏僻线路。

列车缓缓驶入,广播报出下一站名称。

远处,隐约传来一阵杂乱敲击声——像是饭盒碰撞,扫帚刮地,铁盆震动。

节奏错落,却隐隐透出某种熟悉的节拍。

他没动,只是静静听着。

风从站台尽头吹来,带着一丝久违的、属于课堂与童年的躁动气息。

第461章 谁在偷偷续柴(续)

风在铁轨间穿行,像一把钝刀刮过耳膜。

陆昭站在站台边缘,手中的车票已被汗水浸出一道褶痕。

他本该上车,可那阵敲击声却如根细线,轻轻缠住脚踝,把他往记忆深处拖。

他转身,沿着铁路旁的小径走了两公里,才看见那所藏在荒草与围墙之间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斑驳的墙皮剥落如鳞片,操场上唯一的篮球架歪斜着,像是被风吹弯了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