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50章 这锅不用谢

第450章 这锅不用谢(2/2)

目录

他们不声不响地来了,站满操场,站到校门口的小路上,像一场无声的朝圣。

没人通知,也没人组织。

只是一夜之间,消息顺着炊烟传遍了十里八乡:“陆老师要走了。”

可当孩子们问他:“陆老师,您最后一课讲什么?”

他只是笑了笑,拎起那口旧水壶,戴上草帽:“不上课。咱们爬山去。”

三小时徒步,山路蜿蜒。

孩子们喘着气,脚底打泡,却没人喊累。

他们知道,这条路,是当年“味道课”第一次实践的路线;而山顶那口铁锅,埋着第一届学生亲手封存的“补字焦饼”——据说是用糊掉的糖浆和写满心愿的纸条烤成的,象征“残缺也能结果”。

终于登顶。

云海翻涌,群山匍匐。

那口铁锅静静卧在岩石之间,锅身锈迹斑斑,边缘翘起如花瓣凋零,却依旧倔强地朝天张开,仿佛仍在等待一句未尽的话。

陆昭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是他妻子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件物什。

划燃,火焰跳跃,点燃锅底堆积的干草。

火苗“轰”地一声腾起,又迅速收敛成暗红余烬,在冷风中微微呼吸。

学生们围成一圈,屏息静立。

“你们问我,什么叫传承?”陆昭抬起手,指向山下——

远处村庄,屋顶次第升起袅袅炊烟。

有的笔直如誓,有的歪斜似笑,有的缠绵如诉。

一缕,两缕,十百千缕,在晨光中交织成网,温柔覆盖这片土地。

“看,每一缕都是答案。”他的声音不大,却穿透风声,落进每个人心里。

没有人鼓掌,也没有人说话。

一个女孩忽然从书包里掏出那本泛黄的教案,那是他们轮流抄写的“锅日记”合集,记录了十年来的童谣、争吵、成长与顿悟。

她轻轻撕下一页,递给旁边的同学。

第二页,第三页……纸张在手中传递,被一只只小手缓缓撕开。

然后,他们扬手。

碎纸如雪,随风而起。

墨迹在阳光下闪烁,像无数只微型萤火虫,盘旋片刻,便融入天际。

有孩子仰头望着,眼角闪着光。

陆昭没阻止。

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真正活成了血肉,就不需要再被供奉在纸上。

下山时,夕阳熔金。

一个男孩悄悄把一颗野莓塞进他口袋,酸得皱眉,却又舍不得扔。

“老师,明年我还来听你上课。”

陆昭摸摸他的头:“我不在了,但锅还在。话没说完的人,自然会接上。”

高原某县,九月开学季。

一辆破旧中巴颠簸进村,车门打开,走下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肩扛行李,目光扫过熟悉的山梁,嘴角微扬。

他是当年那个偷藏“焦饼”碎片的孩子,如今拿了城市重点大学的教育学学位,简历上写着“曾任某知名基金会青年导师”,却选择回到这片贫瘠的土地。

开学第一课,他没进教室,而是带全班上山采野果。

“今天我们做‘最难吃的果酱’。”他说得一本正经,“越难吃越好,因为那才真实。”

孩子们欢呼着四散寻找。

有人摘酸涩的刺梨,有人捡发酵的落果,甚至有个调皮鬼偷偷往玻璃罐里掺了把泥土,晃了晃,得意展示:“老师你看!独家风味!”

年轻教师接过罐子,拧开盖,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他咀嚼良久,眉头皱成一团,眼里却突然泛起湿意。

“够劲,”他咽下,认真点头,“像我爸离家那天的味道。”

全班哄笑,拍桌叫绝。

没人追问真假,也没人觉得奇怪。

在这片土地上,痛苦与滋味从来不分家。

夜深,营地帐篷亮着灯。

他坐在矮凳上,翻开母亲遗留的笔记本——那本曾藏在灶台夹层里的旧册子,封皮已磨破。

他在最后一页,紧挨着一行模糊的旧字下方,轻轻添上一句:

“现在我知道,糊了的锅,才是活过的证。”

笔尖停顿,墨迹晕开,像一滴迟来的眼泪。

春分清晨,南方老城区的一栋旧楼。

厨房里,糖浆在锅中缓缓沸腾,气泡轻响,甜香弥漫。

小女孩早已长大,成了系着围裙的母亲,正握着孩子的手,教她搅拌。

老人躺在里屋床上,呼吸微弱,双眼闭着,却始终朝着厨房方向。

孩子指着锅底那道细小裂缝,好奇问:“妈妈,为什么非要让它漏?修好它不是更好吗?”

母亲笑了笑,继续搅动木勺:“因为啊,有些话太烫,心装不下,得慢慢渗出来。”

就在此时,电话铃响起。

她擦擦手去接。

听筒那端,是跨越重洋的电流声,沉默了几秒,才传来一个低沉而克制的声音:

“妈……今年我能回来吃糖吗?”

她眼眶骤热,哽住,半晌才轻声道:“锅一直温着。”

镜头缓缓拉远——

全球无数个角落,同一时刻,灶火燃起。

都市公寓、渔村茅屋、雪山驿站、沙漠绿洲……千万口锅同时升腾起蒸汽,锅盖轻颤,水珠滑落。

晨曦被雾气模糊,天地间仿佛只剩这一种语言。

而在世界某处荒原,一株绿芽自石缝中挺立多年,从未开花,也从未死去。

此刻,一片新叶悄然舒展,脉络清晰如刻,像是回应着人间千万次低语:

火一直烧着,只是不再需要名字。

机场清洁工推着垃圾车经过候机厅长椅,弯腰拾起一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

她拂去灰尘,翻开,发现内页竟是一片空白。

正欲丢入回收袋,忽见封底一行极细刻字,像是用钝器一笔笔剜出:

她怔了怔,掏出手机,对着那行字拍了一张照片。

随手发到了一个冷门论坛的“奇文共赏”板块,配文只有五个字:

“这谁写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