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4)(1/2)
人间芳菲四月天,此时的长安城春色无边,仿佛连风里也飘荡着淡淡的花香。皇上李恪之搁下手中的朱笔,抬眸就望见“紫宸殿”外那一树怒放的玉兰,正在枝头轻轻摇曳,羞答答的模样宛如一位欲说还休的少女。檐角的铜陵在风中微微晃动,有燕子的呢喃声隐隐传来,他忽然想起皇后王婉昨夜曾无意间说起“太液池”畔的牡丹开了。
自从登基以来,十几年如一日的忙于政务,一茬一茬的除陈出新,查缺补漏,忙的从来没有松懈的时候。如今天下太平,从官吏到庶民,俱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各项改制后的新政,成果卓着,国库日见充裕,百姓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加之人心的教化,民风淳朴,路不敝户,夜不拾遗,算得上是几百年来难得一见的盛世风貌。
儒学兴盛,天下文人纷纷称李恪之为千古圣明之君,堪比尧舜。各地的官吏和朝中的大臣俱都上奏请皇上李恪之泰山封禅,以彰显功德与国力,也是秦皇汉武以来文治武功最为卓越的君王才能得到的殊荣。李恪之却不为所动,一一驳回,他言道:“对于此等劳民伤财之事,无非就是面子上的风光,还不如用之兴修水利以保民生,或资助弱小,抑或使用于官学,让更多的百姓知书明礼……”
身为皇上,李恪之从不好大喜功,只在乎是否有利于众生。他既无妃妾,宫中只有皇后,和一位皇子并一位公主,日常生活奉行节俭。唯一新修的那举世无双,奢华无比的“清明宫”,也大多是用自己的私资所筹建,属实算是一位旷古难寻的君王。
李恪之的眸光扫过御案上所剩不多的奏折,有婉儿日日协助批阅,果然是轻松了许多。这些年来自已忙于朝政,实在是不曾好好陪过婉儿及怀瑾,凝雨,不如,就趁着这大好的春光,带他们泛舟“太液池”,赏一场牡丹的花事松快松快?想到此处,他对着侍立在殿门口的小太监吩咐道:“去传皇子,公主到大福殿,就说朕今日特许他们半天假一起游春。”
他起身出了“紫宸殿”,只带了双喜缓步走来,暖风熏的人欲醉,转过九区回廊,刚进“大福殿”,远远就望见皇后王婉坐在书案前,正低头翻阅着手中的账册。
“婉儿,朕让人去宣怀瑾和凝雨,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起去“太液池”边赏牡丹,如何?”王婉抬头,嫣然笑道:“皇上,怎么突然有此雅兴?臣妾求之不得……”
说话间,怀瑾和凝雨也来到了“大福殿”,几个人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朝着“太液池”而来。早有人备好了画舫等一应所需之物,李恪之与李怀瑾,父子相谈甚欢,兴致勃勃;王婉牵着女儿的手,凭窗远眺,清风拂来,烟波浩渺,岸边,那一大片牡丹正开的一团锦绣,引人陶醉。
怀瑾与凝玉在宫人的陪同下放起了纸鸢,李恪之亲自摘了一朵牡丹,簪在王婉的鬓边。俯耳低声说道:“婉儿天姿国色,与牡丹最是相得益彰。”
王婉嗔怪道:“时光如流水,一转眼,怀瑾和凝雨都这般大了,臣妾也该是半老徐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