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长安城外,真正的大唐(1/2)
王皓和猴儿两人一起出门,不过猴儿现在一脸的愁容。
“怎么了,你这神情一幅不情不愿的样子。”
“回郎君,奴只是担心。
“虽然现在天下已经承平很久,可百姓还是缺乏教化,郎君一人去可能会遇到歹人。
“奴的意思是,应该带几个公人同行才是。”
猴儿是本地人,郎君去看看他觉得没什么,但是安全问题一定要重视。
人性,九成是淳朴的。
可只要遇到那一成不淳朴的就完蛋了,好不容易卖身一个好人家猴儿不希望自家郎君出事。
“没事,我们只是路过。
“现在正是忙碌的时候,谁会做那歹事,走吧。”
王皓骑着车,猴儿紧紧的跟着旁边,一主一奴朝着长安城外面走去。
经过东市和道政坊出春明门就到了万年县,这里开始已经全都是田地了,春明门外就是龙首西渠。
这里的水在这里分成了两条,一条向北,蜿蜒流动,最后直接进了太极宫,一条南下最后经了东市。
站在春明门,渠水就像是一道护城河一样。
水还是算清澈,尽管有规定,可很多生活垃圾还是进了水里,还好工业产品不多,水里没有绝对性的污染物。
“郎君,过了春明桥就到了万年县了。”
虽然半个长安城都是万年县,可猴儿这种土著还是习惯称真正的荒野之地为万年县和长安县。
王皓只是点点头,这只是一个习惯没有必要去纠正什么。
天很晒,风很大。
但是地里全都是人,现在是三月,种粟就是在四五月,现在就要准备好地开始种了。
这时候关中的主力种植粮食还是粟,当年种当年吃。
小麦还是辅助,毕竟小麦要经过一个冬天,在这个时代没有肥料和各种农药,风险还是太多了。
不过小麦已经抬头,没办法,连连大旱加上朝廷不断用兵,必须要换产量高的作物才行。
小麦虽然风险大,可产量确实比粟高。
粟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从战国开始就是北方主食,从秦国到齐国全都是粟,就算是楚国的军粮也是以粟为主。
卫青攻破匈奴,缴获的军粮也是粟为主。
粟这玩意的优点很明显,耐干旱耐贫瘠,属于就算是极端天气我也收成一点的极端粮食。
可弊端很明显,产量低的惊人。
秦朝关中的粟换成后世的标准亩,大概是亩产一百三十斤左右,山东等地的产量高一点,有个一百五十斤左右。
到了唐朝,这个数值依然如此稳定。
东汉朝廷曾下了九次圣旨,鼓励天下百姓种小麦,可到了唐朝粟还是主要的作物。
没办法,稳定压倒一切。
在古代,百姓一点容错都没有。
种粟,还能大致上确定收成多少,换成小麦虽然正常情况下亩产高,可稳定性太差。
这关系性命,谁敢去赌。
不过随着人口增长,朝廷用粮的逐渐增多,粟也逐渐退让。
等到了李治上位,开始真正的南征北战,小麦种植迅速扩张,短短十几年就取代了粟成了主要作为。
均田制这东西一个王朝就能玩十几年,之后一定会被破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