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空间与外界同时研究特种钢材(2/2)
空间里的钢别墅正一盏盏亮起灯,窗后是伏案工作的身影;
而外界的钢铁厂,第一炉实验性特种钢已在炉膛里翻滚,红光映红了工人们的脸。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月球时,会在上面发现一片庞大的钢结构别墅建筑群。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一九七二年 夏天。
长春体校训练基地的塑胶跑道被烈日烤得发烫,却挡不住三道红色身影的冲刺节奏。
二十六岁的赵晓琳扎着高马尾,蓝色运动发带浸透汗水贴在脸颊,正反复打磨5000米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战术”;
二十四岁的赵晓萱对着起跑器调整蹬地角度,科研团队的高速摄像机捕捉着她每一次肌肉收缩的轨迹,力求将0.12秒的反应时间再压缩0.01秒;
二十岁的赵晓阳已长到一米八五,肩宽背厚的模样褪去了少年青涩,正和接力队队友反复练习交接棒,掌心磨出的薄茧在接力棒上留下清晰的握痕——距离慕尼黑奥运会开幕仅剩三个月,这股让世界田径界敬畏的“红色旋风”,正以极致的训练强度,向着奥运金牌发起冲击。
“晓琳,你5000米最后100米的步频还能再提!”教练拿着数据板跑过来,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她近一周的训练数据,“昨天最后冲刺每秒4.7步,今天得冲4.8步,差距就在这0.1步里!”
赵晓琳点点头,抬手抹掉额角的汗,转身再次站上跑道。
发令哨响,她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最后100米时,双臂摆动的幅度几乎拉出残影,脚下的跑道仿佛都在震动。
冲过终点线,她扶着栏杆大口喘气,看了眼计时器——比昨天快了0.3秒。
“还不够。”她轻声说,又弯腰做起了拉伸,小腿肌肉线条紧实如钢,那是多年圣水滋养与千万次训练的勋章。
隔壁跑道上,赵晓萱的训练更像一场与时间的博弈。
她腿上绑着五公斤的负重沙袋,在100米赛道上反复冲刺,每一步都要精准踩在教练画的白色标记线上。
“蹬地时重心再往前移1厘米,爆发力能多释放5%!”教练的喊声穿透热浪,赵晓萱立刻调整姿势,再次冲出时,起跑器的金属支架都微微发颤。
当她卸下沙袋冲刺时,速度快得让场边的风速仪都跳出了新数值——这是比她保持的世界纪录还快0.2秒的节奏。
赵晓阳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接力配合上。
作为4×100米接力的最后一棒,他需要在接棒瞬间就爆发出最大速度。
为了缩小交接棒误差,他和第三棒队友每天加练200组交接动作,从手臂抬起的高度到手指触棒的力度,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有次模拟赛上,队友的接力棒稍偏,赵晓阳本能地侧身去接,膝盖磕在跑道上渗出血,却只是咧嘴笑了笑:“这下记住了,反应要比眼睛快。”
封闭训练的最后阶段,赵国强特意从香港赶来,他用空间里的熊肉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算是给弟弟妹妹们补充营养。
在饭桌上,赵国强开口:“慕尼黑的赛场没你们想象的那么难,”他拍着三人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待,“哥相信你们,只要你们去了,你们就能把‘红色旋风’的名字,刻在奥运领奖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