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奔赴慕尼黑(1/2)
1972年8月24日,载着龙国田径队的航班降落在慕尼黑机场。
当赵晓琳、赵晓萱、赵晓阳身着深蓝色国家队制服走出舱门时,等候在外的记者瞬间围了上来——自1962年雅加达亚运会崭露头角,到1968年东京奥运会包揽9金,再到1970年波士顿马拉松刷新纪录,这三兄妹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涩少年,而是让世界田径界不敢轻视的“金牌收割机”。
“请问赵晓琳女士,您这次5000米的目标还是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吗?”有记者问道。
赵晓琳笑着点头,指尖摩挲着手腕上的竹编手环:“我的目标从来不是‘打破纪录’,而是‘超越自己’——每一次站在赛道上,我都想比上一次跑得更快。”
赵晓琳 ,包括旁边的赵晓萱, 赵晓阳在心中都不由得想起大哥说的话:“不求与人相比 ,但求超越自己。你们的目标,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曾经的自己。”
“你们三个记住,世界上没有最快 ,只有更快!以前所有的记录,都不是用来仰望的 ,而是用来打破的!”
抵达奥运村的第一晚,三兄妹就去熟悉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赛道。
夜色下,塑胶跑道泛着淡淡的荧光,赵晓萱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跑道表面:“比训练基地的略硬,起跑时得调整蹬地力度。”
赵晓阳则在接力区来回踱步,估算着接棒时的加速距离;
赵晓琳则慢跑了两圈,感受着慕尼黑的风向——这些细节,都是他们夺冠的底气。
8月26日奥运会开幕当天,当龙国代表团走进体育场时,看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赵晓琳三人走在队伍前排,赵晓琳更是当先一人 扛着五星红旗在最前面,她胸前的五星红旗在灯光下格外鲜艳。
有外国观众举着“红色旋风加油”的牌子,还有人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喊着“龙国队,必胜”——这股从亚洲刮起的红色风暴,早已征服了世界观众的心。
8月28日,女子800米预赛率先开赛。
赵晓琳站在第四道,身旁的美国选手爱丽丝是去年世锦赛亚军,赛前曾放话:“我会让赵晓琳知道,800米不是她一个人的舞台。”
发令枪响,爱丽丝果然率先冲刺,前400米就把速度拉到了56秒,试图打乱赵晓琳的节奏。
但赵晓琳却不慌不忙,始终保持在第二的位置,步幅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
600米处,爱丽丝的步频开始紊乱,肩膀左右晃动,赵晓琳抓住时机,双臂如羽翼般舒展,红色身影如箭般窜出,瞬间超越爱丽丝。
冲线时计时器显示1分55秒,比她保持的世界纪录仅慢0.2秒——场边的教练笑着摇头:“这丫头,还留着劲儿呢。”
同一天的男子100米预赛,赵晓阳的登场让全场沸腾。
站在起跑线上,他比身边的选手高出半个头,身体笔挺如松。
发令枪响的瞬间,他蹬地的力量让起跑器微微震颤,前50米就把对手甩开半个身位,最后10米甚至有余裕回头看了一眼,10秒9的成绩轻松晋级——这比他四年前的奥运成绩快了0.3秒,也是当天预赛的最好成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