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章 集权

第3章 集权(2/2)

目录

只这拆分六部之策,可行还是不可行?”

几人被李显穆这么一,稍微回过点神来,至于此策可行否?

自然是可行的!

谁听完都知道这办法绝对有用,拆分六部,就像是推恩令,各部权力必然下降,权力下降后,腰杆就不硬,再把品级一降,瞬间就不一样了。

不要什么位卑权重,那完全不一样。

当初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五品,杨士奇他们权力也不,能参加廷议,但话分量就明显不如二品的尚书,也算不上朝廷重臣。

等到洪熙时期,兼任二品尚书衔后,在朝廷中话的分量明显不同。

同样,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所以内阁一直在被挑战,但如果内阁大学士是从一品,那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六部尚书立刻就会安静若素。

只不过没人敢那么干,毕竟太祖皇帝明令不能恢复宰相制度,真设立比尚书还高的官职,那可就没法圆了。

李显穆被太祖皇帝亲自教养长大,自然不会干这件事,公然打太祖的脸,所以他一直以来想的都是曲线救国,从事实上确立内阁的宰相地位。

既然不能明面上提升内阁地位,那就降低六部地位,根据官场相对论,六部下降=内阁上升。

文渊阁中氛围变了一些,比先前轻松了几分,万事只要有了应对的办法,就不再算是难事。

“拆分诸部,这件事难不难,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太皇太后的态度。”

“至于切实相关的六部……”

“如今的大明,他们还没资格和我们内阁平等对话。”

“更何况,我们本就占据六部三席,且是最强势的三席,他们更没资格不。”

“顾命四大臣,如今是我们权势最盛的时候,既然要做,那就要在我们最强、他们最弱的时候,彻底击垮他们。”

“只是……”杨士奇望向李显穆,“这六部该怎么拆分,总要先有个章程,才能去和太皇太后上奏。”

众人神色纷纷一凛,杨士奇表面上在问六部怎么分,实际上却是在问未来的权责划分,要知道如今李显穆、杨士奇、胡濙三人分别担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拆分六部,实际上也在拆分他们三个人的权力。

吏部是基本上分拆不了的。

毕竟吏部负责的就是官员升迁这一项事务,根本拆不开。

但户部和兵部都能分拆。

若是拆分完六部,杨士奇和胡濙的权力不仅没变大,反而变了,那他二人自然不会同意。

李显穆自然早就有所准备,径直抛出了自己早就构思好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不仅仅拆分六部,而是将六部、五寺等部门全部一起分拆、组合,而后分别以权责列出从二品和正三品的部门。

从二品的称为部,正三品的称为寺。

这样算下来部、寺大概会有二十多个,甚至达到三十个,这么多的直属部门自然不可能直接和陛下对话,内阁大学士可以分别主管几个部门,指导这些部门的工作。”

几人闻言顿时微微眯起了眼睛,但眼睛却满是光亮,按照李显穆的想法,内阁每个人的权力都会增加。

杨士奇和胡濙不仅能管着原先那一片工作,甚至还能将触手伸到其余的部门上。

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在李显穆身上,这件事若是做完,作为权力完整的吏部尚书,再加上控制朝廷诸部的局势,他就不用担心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侵蚀,不用太担心外朝官员投靠司礼监,让局面彻底失控。

毕竟他们都能想得到,等到六部降级后,能够纳入吏部管控的官员必然大增,这意味着李显穆的权力会增加。

几人心中都清楚,李显穆的计划这么完备,绝对不是突然临时想出来的想法,而是早就思考了许久。

只是此时才提出来而已。

“就按照元辅所言,我们要尽快将这件事上呈给太皇太后,这件事还要元辅多多进言。

我等则在朝中发动官员。”

内阁五人这些年自然在外朝有很多亲友,杨士奇敢在内阁中和李显穆偶尔相左,自然是也有一批自己的班底。

胡濙就更不必了,他刚入内阁,根基本就在外朝,这件事他能发挥的作用不少。

李显穆也是因为这二人都有大用,所以才会将此事出商议,只要内阁五人齐心,在如今的大明,可以万事顺遂。

没人能阻止四位顾命大臣的齐心之为!

……

虽然太皇太后没有接受垂帘听政的建议,但她还是在事实上成为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让李显穆去做太皇太后的工作,也是看到了二人间的良好关系,太皇太后明显非常信任李显穆。

这种信任可能是从永乐初年就存在的,那时李显穆为东宫冲锋陷阵很多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李显穆如同遮天巨翼,挡下了洒向东宫的风风雨雨。

作为一个女人,太皇太后是感性的,她相信李显穆,于是给予了李显穆绝对的信任。

这些产自微末时期的信任,在此时化为了李显穆的政治资本,他回想起来,也不禁有些唏嘘,谁能想到呢?

有朝一日,一个妇人的信任,竟然能够成为他执政的根基!

此次觐见太皇太后,地点便选在了华盖殿中。

一位帝王的逝去,并没有让华盖殿有丝毫的变化,这座皇城从建立始,已然见证了不知多少帝王的残酷厮杀。

自大明迁都以来,也已然见证了三位帝王的逝去。

它永远都在这里,见证下一位帝王的辉煌、寞。

李显穆入殿,如同过往觐见诸位帝王一样,向太皇太后行礼,郑重正色,“微臣李显穆,叩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千岁。”

“卿且平身。”

太皇太后沉着应声,“卿今日入宫觐见,可有要事?”

“微臣确有要事,关乎大明社稷体制,此乃内阁诸位同僚,共同上奏,请太皇太后品鉴。”

太皇太后略带惊疑的将奏章取过,粗粗略过,便已然惊骇变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