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变故(1/2)
“显穆,这……”
“不妥吧?”
“国朝制度,岂容如此大规模更改?”
太皇太后带着明显的迟疑,以及隐含在语气深处的坚定拒绝,在这一刻,让李显穆心中警铃大作。
“太皇太后,此事……”
“元辅,先帝驾崩前大明正蒸蒸日上,由此看来大明并无太多问题,既然如此,一动不如一静,维持原状应当是最有利的。”
这番话时,太皇太后先前语气中的迟疑已然渐渐消散,满是坚定,反过来劝着李显穆,“显穆,宣德年间十年来,你作为内阁首辅的功劳,我都看在眼里,我一定会继续支持你,不会让其他人影响到你的执政。”
不会影响到执政,也会继续支持,但都要在现在的制度下,不能更改,这就是太皇太后的潜台词!
这完全意料之外的结局,让李显穆明显意识到了一件一直被他所忽略的事——
太皇太后终究不是真正的皇帝!
从她不愿意垂帘听政这件事来看,可以她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但也可以,她并不愿意承担太多超出她自身责任范围的责任。
她对于变法改制是完全没有兴趣的。
太皇太后想要的,恐怕仅仅是做一个成功的守成之人,将宣宗皇帝留下的江山,完完整整、没有太多变化的移交给亲征后的皇帝朱祁镇。
其余太多的事,她并不愿意去做!
因为变法可能会失败,这样的制度变更,可能会掀起大乱子,太皇太后知道自己上了年纪,可能活不了多久。
极有可能担心晚年背负上乱国的骂名!
自古以来,晚年皇帝都只想维持局面不崩,不可能支持任何强力的变法,便是由于同样的原因。
张太皇太后此刻拒绝的原因,由此可知!
这个认知几乎瞬间让李显穆如堕冰窖,寒意自骨头缝中透出,迅速盈满了他的全身,继而头皮发麻。
如果是其他原因,他总能想办法去解决,可最高统治者没有闯荡的心,只想要抱残守缺,这他该怎么去做?
总不能像是北宋寇准一样,强压着皇帝御驾亲征,他也强压着太皇太后实行改革吗?
那恐怕等不到第二天太阳升起,他就直接被贬到交趾去做官了。
李显穆急中生智,强行将心中惊惧压下,“太皇太后,此事随从奏章上达,已然不仅仅局限于内阁所知,便是今日不实行,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诸部必然知晓,而后攻讦。
乃至于沸反盈天。
不知太皇太后要如何应对?
纵然此事不做,但此事稍后处理,总要出个对策。”
张太皇太后豁然望向李显穆,眼中漾着锐利之色,“李卿,你的意思是……”
李显穆强行压住心中所有思绪,他自然听出了张太皇太后语中的不满,决定放手一搏、背水一战!
他站起身来,掀起衣裳下摆,跪在华盖殿中,清朗的声音震的殿中浮殿也在震动,“内阁所提之策,对于大明天下而言,乃是大利之策,太皇太后一向贤明,臣等内阁五人都未曾想过太皇太后会不同意。
所以先前入宫时,并没有做什么掩盖,所请之事,不管做得成亦或者做不成,其影响皆不。
这是内阁之失,臣身为内阁首辅,向太皇太后请罪!
为今之计,内阁只能承担责任,臣建议,在朝会上,由内阁正式向太皇太后上奏章,而后太皇太后驳斥,臣再厉声上奏,太皇太后便可以不敬之罪,贬斥臣。
以此,太皇太后便能给朝廷大臣一个交待,表明态度,臣早就是一众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会再有人借着此事向太皇太后施压,如此便是两全其美。
臣再叩首太皇太后,此事实乃臣之过也,惟愿正名!”
这一番认错的话,的郑重诚挚,张太皇太后听罢后,心中升起了几丝愤怒也消散一空。
从本心来,她自然是相信李显穆的。
李显穆给出的理由也让她很是信服,毕竟拆分六部这件事,听起来的确是有利于社稷,她虽然不懂太多政务,但既然是内阁集体的决议,总错不了。
她因为个人原因将内阁提议否决,心中正有些发虚,也来不及细想太多,又听到李显穆打算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顿时便不再多想。
温声感慨道:“显穆,你这样被历代先帝所重用的忠臣,怎么能因为此事就贬斥呢?
况且此事也并不上错,朝野……”
李显穆听着张太皇太后这番话,心中大定,知道自己的背水一战,算是赌对了。
他再次提声,满脸郑重,“太皇太后。
此策令朝野间必然沸腾,断人前路如杀人父母,此策一旦执行,所断之人,又何止一个,只要朝廷上不出一个最终的决议,所有人都会永远惶惶不可终日。
正如利刃出鞘,不见血便不回鞘!
如今这把刀斩向了六部五寺,若是要收回,便只有献祭足够分量的人,数遍朝廷上下,唯有微臣是那个人。”
李显穆再次加重了进言的强度,他一要斩断太皇太后让别人背锅的幼稚想法,二要告诉太皇太后,这件事不可能被糊弄过去。
她必须在两者间选一个。
“汉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斩晁错,使七国进退失据,如今太皇太后贬斥微臣,必然可以向诸部示好,一场可能会使朝野沸腾的大事,便消弭于无形之中!”
李显穆这番话罢,张太皇太后已然是心中一团乱麻,汉景帝斩晁错,虽然从政治上是一步妙棋,让叛乱的七国失去了大义,争取到了诸如梁国等亲近朝廷的诸侯王国。
但史书上、以及后世历史上,汉景帝可是被骂了一千多年,他刻薄寡恩,张太皇太后,可不想到那样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