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女官崛起(2/2)
卫琳琅的擢升如同惊蛰春雷,震碎了沉沉冻土。山东的阿朵带着苗疆地图奔赴学政任上,陈墨竹在户部度支司挂起 \"女子算学房\" 匾额,柳如眉的鹅黄裙裾掠过军机处门槛时,老章京们藏起了嘴角的不屑。她们不再是御案上的胭脂红,而是账簿里跳动的墨色数字,是卷宗间翻飞的朱批。
五月端阳,卫琳琅站在江南织造的织机旁,蒸腾的水汽模糊了她的镜片。织工们红肿的双手在潮湿的木梭间穿梭,突然听见她清脆的声音穿透机杼声:\"我可以为织坊申请皇家银行的 ' 商助贷 ',购置蒸汽织机。\" 她展开烫金图纸,新型纺织机的齿轮在宣纸上泛着冷光,\"产量提升五成,织工的手也不用再浸在冷水里。\" 老匠人布满裂口的手指颤抖着接过图纸,浑浊的泪水滴在 \"女官卫琳琅\" 的落款上,洇开一片墨色涟漪。
弹劾奏折雪片般飞入通政司时,卫琳琅正带着算筹和账本步入议政殿。御史王大人的蟒袍在丹墀上拖出长长的阴影,手中《内则》被拍得山响:\"陛下,女子主内乃天经地义,如今让她们管理内务府,简直是牝鸡司晨!\"
卫琳琅不慌不忙展开对比报表,朱砂批注在阳光下格外刺目:\"大人可知,自女官入职以来,内务府绸缎损耗率下降四成,采购成本降低两成?\" 她举起算筹轻轻叩击账本,\"这些数字,不是靠《内则》算出来的,是用天工院改良的算盘,一五一十拨出来的!\" 殿外突然传来惊雷,震得廊下铜鹤展翅欲飞。
中秋前夜,内务府值房的宫灯在雨幕中摇晃。卫琳琅望着周小娥沾满泥浆的粗布鞋,又看向她怀中用油布裹着的《河工日记》。这个曾在黄河大堤上扛沙袋的女子,此刻眼神比琉璃瓦上的月光还要明亮:\"卫大人,我想把治河的经验写进官书,让更多姐妹知道...\"
话音未落,卫琳琅已解下腰间的算筹玉佩。温润的羊脂玉上,郡主亲刻的 \"格物致知\" 四字泛着柔光:\"拿着,这是我入仕的第一份官凭。\" 她将玉佩塞进周小娥掌心,触到对方掌心层层叠叠的老茧,\"记住,官场的门,从来都是给有心的女子开着的。\"
冬至那日,内务府年终奏报铺满御案。雍正帝握着朱批笔,目光扫过 \"节省三十万两\" 的字样,突然大笔一挥:\"在内务府增设女子差房,专司女官培养。\" 卫琳琅站在新落成的差房讲堂里,北斗七星纹在穹顶熠熠生辉。她举起算筹指向星空:\"我们不是要与男子争高低,而是要让天下知道 ——\" 女官们齐刷刷举起手中的算筹,在月光下连成璀璨星河,\"女子的笔尖,也能撑起半片朝堂!\"
江南织造府的檀木厅内,柳如眉手持镶玉算筹,朱唇轻启间将新采买章程娓娓道来。月白色锦缎官服上,金线绣就的算筹纹随着她的动作流转生辉,这是朝廷特赐新科女官的专属纹样;黄河九曲弯处,阿朵带领着苗家娘子架起青铜浑天仪,她们鬓间的银饰与精密的气象仪器在阳光下交织成璀璨星河;千里之外的京城女子学院里,素衣学子们将卫琳琅所着《内务府改革录》贴在心口,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革新之思,更是万千女儿家对庙堂的憧憬。
这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在卫琳琅执掌内务府的壬戌年迎来惊涛骇浪。当第一个女子知府在扬州走马上任,当朱批着 “可嘉” 二字的女官奏折呈递御前,金銮殿的蟠龙柱间,终于响起了属于女性的铿锵足音。卫琳琅立于内务府琉璃瓦上,望着宫墙外次第亮起的万千灯火,恍惚间林璃在中央学院训话的场景浮现眼前 ——“我们今日踏过的每寸荆棘,都将化作后来人脚下的坦途。”
深冬的雪簌簌落在她的乌纱帽上,却融不化眼底燃烧的灼灼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