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 > 第173章 边境急报

第173章 边境急报(2/2)

目录

阿列克谢耶夫看着清军阵地中冒出的蒸汽 —— 那是驱动火炮旋转的蒸汽装置,突然想起情报中提到的 “会移动的炮台”。他还未及下令,密集的炮火已覆盖了俄军的火炮阵地。神机营的燧发枪队呈三排递进射击,铅弹在俄军的链甲上打出碗口大的孔洞,而俄军的火绳枪还没点燃引信,枪管已被积雪堵塞。

最激烈的白刃战发生在黄昏。当哥萨克骑兵突破左翼防线,却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清军步兵,而是手持雁翎刀的女子卫队 —— 那是林璃从中央女子学院抽调的军事教习,她们的刀穗上系着北斗纹银铃,每一次挥刀都带着算筹推演的节奏。卫琳琅的佩刀劈开一名哥萨克的战斧,刀刃上的寒光映出她眼底的坚定:“你们的地图上,可曾标着‘女官镇守’?”

子夜时分,石勒喀河的冰层下传来闷响 —— 那是清军炸毁俄军浮桥的爆破声。阿列克谢耶夫看着 retreat 的信号火箭,忽然在雪地里发现半张冻僵的密信,上面的北斗纹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失踪的测绘队。信末用俄文写着:“当你们的望远镜对准我们的炮台时,我们的算筹早已算出了你们的败局。”

捷报传回京城时,雍正帝正在批阅《东北边务改良案》。林璃的奏报中夹着缴获的俄军军旗,旗面上的双头鹰纹与北斗纹形成刺眼对比。“陛下,” 她指着舆图上新增的红色据点,“臣建议在瑷珲设立女子军事学堂,教鄂温克、达斡尔族女子使用火器与测绘。” 帝王的朱笔在 “屯田实边” 四字上圈了又圈,忽然笑道:“宁嘉这是要让东北的女子,既握绣针又握枪杆?”

战后的边境线上,卫琳琅带着女官们走访鄂温克部落。她们的马车上载着《边民识字课本》与便携式医疗箱,箱盖上的北斗纹在雪原上格外醒目。当一位鄂温克老猎人看见孙女用算筹计算猎枪射程,布满皱纹的脸庞露出笑容:“当年萨布素将军抗俄,靠的是骑马射箭,如今你们靠算筹枪炮,倒是让老毛子知道,咱们的女人,也能守边。”

深冬的天工院笼罩在铅灰色云层下,蒸汽破冰船的龙骨在铸铁厂发出沉闷的嗡鸣。林璃踩着厚底毡靴穿梭在工坊间,火光照亮她鬓角凝结的霜花。船体侧板上的北斗纹浮雕是天工院弟子连夜凿刻,二十八星宿的星芒在炉火中明灭不定,船头冲角设计图旁,六个手持书卷的女子剪影姿态各异 —— 有的执《九章算术》,有的捧《武经总要》,皆是即将派往边境学堂的教习。

苏锦踩着积雪匆匆赶来,玄色斗篷下摆沾满泥浆:\"郡主,俄方在贝加尔湖新增三个哥萨克骑兵团,还派了以库伦金伯爵为首的使团,带着彼得堡的抗议文书入京。\" 她压低声音,\"听说文书里指责我们在边境修建蒸汽工事,违反《尼布楚条约》。\"

林璃将改良后的燧发枪图纸递给陈墨竹,黄铜制的击发装置在她掌心泛着冷光:\"把这个交给鸿胪寺。告诉使团,我们在瑷珲城外埋设的三千颗地雷,每颗都刻着北斗纹。\" 她忽然转身,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东北舆图》,指尖重重按在黑龙江流域:\"让他们看看,这些年我们在冻土上开出的铁路线,还有每个驿站里藏着的女测绘兵。\"

窗外的雪粒子扑簌簌打在琉璃瓦上,林璃想起三年前师范学院毕业典礼的场景。那时她站在礼堂台阶上,望着台下八百名女学生宣誓奔赴边疆:\"真正的边境防御,不是靠城墙,而是靠每一个识字的边民,每一台转动的蒸汽机器,每一支能准确射击的燧发枪。\" 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整齐的翻书声,翻动的书页声如同潮水漫过礼堂。

三个月后,卫琳琅率领的女子测绘队踏上外兴安岭。她们的狼皮帐篷在风雪中猎猎作响,新立的界碑上 \"大清\" 二字与北斗纹交相辉映。当卫琳琅用测绘仪校准经纬度时,远处俄军岗哨传来马嘶声。突然,鄂温克少女们清脆的读书声穿透风雪:\"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她们捧着的羊皮课本上,林璃的批注用朱砂写得醒目:\"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 女子守边,亦然。\"

这场没有硝烟的边境对峙,在次年春分化作黑龙江的融雪。第一列载着移民的火车喷着白雾驶向瑷珲,车厢外喷涂的北斗纹在阳光下流转金芒。车厢内,女教师们用算筹教孩子们丈量国土:\"一根算筹代表十里,十根就是百里。\" 孩子们的笔尖在舆图上移动,将学堂、炮台、哨所连成密不透风的防线,这道防线从黑龙江畔一直延伸到每个女子掌心,那里既握着狼毫笔,也握着防身的袖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