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医署布州县,仁心泽万民(1/2)
晨光如水,从薄雾笼罩的京畿大地洒下,街巷间传来轻微的锣声,远处新修的惠民药局大门正徐徐开启。那是秦如月亲手批下的牌匾,墨字苍劲,写着“惠民药局”四字,笔意中自有温凉与庄重。
药局前,早已排起长龙。队伍里有拄杖的老人、怀抱婴儿的妇人,也有从邻县赶来的商贩,人人手中攥着一张薄薄的诊证。那是朝廷新制的“民病凭票”,凭此可减免药资,看病不再是奢望。
晨风吹拂着旗帜,淡淡药香混合着人群的呼吸,弥漫在空气中。那香气来自药局后院的大煎药房,铜锅在火上咕嘟作响,药汤翻滚,气雾氤氲如烟。几名穿青衣的官医在门前迎候,胸前佩着玄朝医署的纹章,一笔一划,正是宁凡御批的“仁心”二字。
秦如月今日微服而来,身披青灰长衫,面覆薄纱,只以随从身份混在人群中。她并不喜铺张,也不愿因身份惊扰民情。她看着那条蜿蜒的人流,看着一个又一个百姓从病痛到安心的神情变化,心中起了一阵暖意。
那老妪挽着孙女的手,脚步颤巍巍地挪动,身上的褴褛衣衫掩不住清苦。轮到她时,官医俯身询问,仔细诊脉,又为她登记病症。待看完药后,老妪摸出一枚铜钱欲付,被书吏轻轻按住——“老母,凭票可减,您只管回去按时服药。”
老妪怔了怔,眼眶瞬间泛红,哽咽着叩头作揖:“大人有恩,皇上有德,老身这条命算是救回来了。”
秦如月微微抬眸,那一刻,她看见阳光穿过薄雾洒在药局门前的青石地上,照得人群影子交织,像是一幅活着的民生画卷。
她悄然退到街角,轻声吩咐随行侍女:“记下此县之况,送于医署。民众反响如此,可作为推广样本。”
侍女应声而去。秦如月仍立在原地,眺望着那块“惠民药局”的匾额。那是她与宁凡亲定的计划——要让医政深入州县,化医为治,化治为安。
午后,她乘车绕至药局后院。此处安静许多,几名年轻医官正研磨药材、整理方剂。那是朝廷派下的首批官医,他们大多出自太医院或新设的医学堂,衣袖上绣着金线的“州医”标识。
有一名青年医官正指导两名乡医辨识药草,语气温和,手势娴熟。秦如月看得仔细,忍不住唤道:“这几味药的配伍,可有更简便之法?”
青年抬头一怔,随即恭敬行礼:“回夫人,此方以防民间治不齐之患,药味稍繁,却可保效。”
秦如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她步入院中,目光掠过堆叠的草药柜、悬挂的竹签、案上摊开的病案册,一切都井然有序。
她轻声道:“药局之设,不止是救急,更是久安之计。今朝能立此制,他日便能汇千城为一网。自宫廷至乡野,皆在同脉。”
青年肃然:“谨记夫人教诲。”
秦如月转身,望向屋外街市。远处孩子的笑声、铁锅的撞击声,混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真正安稳的国度的底色。
傍晚,她返回官署,尘妤已在等候。
尘妤呈上一卷文牍,道:“夫人,京畿十县之药局已陆续挂牌。按计划,明岁春前可达三十六处。只是——蛮荒地带疫疾频发,当地巫医手段粗陋,死伤颇多。”
秦如月眉心微蹙。她展开卷轴,密密麻麻的病例记录铺满一纸,最下方的统计字样触目惊心。
“蛮地远,朝命难达,但人命同命。”她低声道。
尘妤轻声补道:“臣已拟请医署选派得力医官,兼召蛮地巫医共训,或可一试。”
秦如月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好,此事你全权主持。须择忠诚、胆识兼备者前往。若能使蛮汉同诊一病,便是天意成化。”
尘妤领命退下。
夜色渐深,窗外一轮孤月悬于长空。烛影摇曳中,秦如月仍伏案批阅。她批下的每一行字,都在为未来铺路——为那些尚不知朝廷为何物的远地百姓,为那片仍被瘴气笼罩的荒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