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时间如流水(2/2)
集团的利润被大量投入到两个核心领域:一是持续深化药材育种与品质提升研究,二是筹建一个更具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研发中心。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地规划未来时,一场源自南方的风波,开始悄然冲击北方市场,也波及到了他的事业。
随着南方沿海地区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来自港澳、东南亚,甚至日本的“洋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
这些包装精美、号称“速效”、“高科技”的感冒药、止痛药、营养补充剂,对当时的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一种“时髦”和“高级”的象征。
“陈总,这是市场部刚反馈回来的情况。”销售总监将一份报告放在陈小满桌上,面色凝重,“尤其在广州、深圳那边,我们的‘银翘抗感’遇到了一些新对手。
比如这种‘XX速效感冒灵’,还有这种‘XX牌止痛水’,广告打得凶,很多出差回来的人都带一些当礼物,分流了我们一部分高端客户。”
陈小满拿起那些花花绿绿的药盒,仔细看着上面的成分说明,大多是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但也有些打着“汉方”、“天然”的旗号。
他眉头微蹙:“疗效和安全性经过我们国内审批了吗?价格呢?”
“很多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进来的,审批未必齐全,但……架不住很多人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价格比我们的口服液贵上一大截。”
这股风潮也隐隐吹回了北京,吹进了南锣鼓巷。
三大爷家那台黑白电视机里,开始出现一些模糊的粤语广告片段,虽然听不太懂,但那些光鲜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
许大茂不知从哪儿倒腾来几盒港产的“驱风油”,在院里吹得神乎其神,说是什么南洋秘方,一抹就灵,惹得几个老婶子围着打听。
连阎解成和于莉,在放弃开饭店后,也琢磨着是不是能托人从南方带点这些紧俏的“洋货”回来卖,赚点差价。
这股风潮甚至吹到了陈小满的家里。
一天,安雨琪有些犹豫地拿出一个小巧的瓶子:“小满,你看这个,说是新加坡的‘鳄鱼油’,对皮肤特别好……
隔壁张姐给的,她儿子从深圳带回来的。
你说,这能比咱们自己的蛤蜊油好吗?”
陈小满接过瓶子,看着上面陌生的外文和夸张的宣传语,心中五味杂陈。
他并非排斥外来事物,他本人也积极推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但他痛心的是那种盲目崇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以及这对刚刚起步的民族医药工业可能造成的冲击。
他放下瓶子,认真地对妻子说:“雨琪,好不好,要看成分,看实效,不能只看包装和产地。
我们的东西,脚踏实地做出来,经过科学验证,不比任何外国货差。
这股风气,不正常。”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随后召开的高层战略会议上,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的竞争格局变了!我们不能只埋头搞科研、种药材,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要学会‘吆喝’!
第一,我们的研发中心要加速,不仅要研究中成药,也要开始布局一些现代剂型的研究,比如胶囊、片剂,甚至未来可能的喷雾剂,要在保持中药优势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现代感和便捷性。
第二,市场部和宣传部要动起来,不要只是被动销售,要主动宣传!
宣传我们的药材基地、宣传我们的科研投入、宣传我们的疗效数据!
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好我们中药的故事,树立起‘弘济’这块牌子的科技含量和信誉度!
第三,质量把关要更严,任何时候,疗效和安全都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他意识到,这不再仅仅是一场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市场观念和品牌认知的争夺战。
他必须让消费者明白,真正的好药,不在于它来自哪里,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有效、安全,并且源自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尊重。
就在他为应对这场新挑战而布局时,家里的电话响了。
是母亲从四合院打来的,语气里带着些无奈和好笑:“小满啊,跟你说个事儿,后院的老刘,不知从哪儿弄来几瓶日本产的‘救心丹’,宝贝得跟什么似的,结果吃了几次也没见啥特别,昨天夜里心慌还是跑去卫生院打了针。
你三大爷还在那儿说风凉话,说‘还是咱们的速效救心丸实在’……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陈小满握着电话,听着母亲讲述院里最新的趣事,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看来,这股“洋风”刮得虽猛,但老百姓心里,最终认的还是实在的疗效。
他放下电话,看向窗外。
北京的天空下,他的药材基地里,新一轮的播种正在进行。
而那些来自南方的挑战,则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既需要深耕传统的厚土,也需要拥抱变化的浪潮。
这场保卫与进取的战役,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