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40章 时间如流水

第240章 时间如流水(1/2)

目录

时间如流水,在忙碌与奋斗中悄然逝去,转眼已是1988年3月。

四九城的春天依旧带着料峭寒意,但街头的色彩已悄然丰富起来,人们的穿着打扮也不再是单调的灰蓝绿,多了些鲜艳的颜色和新颖的款式。

陈小满的弘济集团已然成为国内中医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银翘抗感口服液”持续风靡,带来的巨额利润如同强劲的燃料,推动着整个集团高速发展。

针对南方市场的“银翘清热口服液”也已结束临床,报批在即。

药材种植基地稳步扩张,育种项目虽然缓慢但已初见曙光,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也逐步深入。

陈小满的生活节奏依然飞快,但相比前两年那种“战时状态”,多了几分从容和运筹帷幄。

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思考战略、布局未来、管理庞大的团队,而非事必躬亲地冲锋陷阵。

集团总部搬入了新建的五层办公楼,气派了不少,但陈小满办公室窗前那盆安雨琪送的绿萝,依旧生机勃勃。

偶尔,他也会开车路过南锣鼓巷附近。

看着那片熟悉的胡同区,他会想起95号院,想起那些老邻居。

只是如今的他,与那个世界似乎已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

傻柱和娄晓娥自打一年多前搬去港岛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起初还有几封信寄到院里,说说那边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听得院里人一愣一愣的。

后来信也渐渐少了,只是逢年过节会打个长途电话到街道办,让工作人员帮忙喊一下一大爷易中海或者谁,匆匆说上几句报个平安。

四合院里少了傻柱那爽朗的笑声和偶尔颠勺的动静,总觉得冷清了不少。

95号院里的日子,表面上似乎还是那个样子,鸡毛蒜皮,算计计较,但时代的细微波澜终究还是渗了进来。

最大的变化是三大爷阎埠贵家。

阎老师退休后,日子过得越发精细。

也不知是攒了多久,又或是儿子阎解成补贴了些,他家竟添置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成了院里的一件大事。

每到晚上《新闻联播》或者《渴望》播出的时候,他家那间小屋就挤满了邻居家的孩子,甚至不少大人也借着串门的名义来看个新鲜。

三大爷照例是要立规矩的:不能太吵、不能挡视线、不能随便换台。

虽然算计依旧,但毕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他在院里的地位似乎也隐隐提升了一点。

阎解成和于莉两口子,眼看着改革开放越来越红火,心思也活络了。

他们琢磨着像很多人一样,下海做生意。两口子盘算来盘算去,觉得开个饭馆最靠谱,毕竟他爹是老师,院里以前还有个傻柱是厨子,感觉跟“吃”这行当有点缘分。

想法是好的,但真干起来就抓瞎了。

最大的问题是:请不到好厨子。

傻柱那样的手艺人是可遇不可求,国营饭店的老师傅挖不动,街面上的野厨子要么手艺不行,要么要价太高。

他们夫妻俩又不懂经营,算来算去,觉得风险太大,投进去那点本钱很可能打水漂。

最终,只能悻悻地放弃了这个发财梦,继续回厂里上他们的班,但心里那份对“万元户”的羡慕和躁动,却再也按捺不下去了。

院里人说起这事,少不了背后一番议论,有惋惜的,也有看笑话的。

其他人家,大抵还是老样子。

易中海依旧保持着院里的权威,操心着各家的事。

二大爷刘海中官瘾没处过,只能在家对儿子摆摆谱。

许大茂还是那样,倒腾点小东西,没啥大起色。

秦淮茹一家孩子们都大了,工作的工作,嫁人的嫁人,她的负担轻了不少,但和贾张氏的关系依旧微妙……

陈小满有一次周末回家吃饭,饭桌上听母亲和安雨琪闲聊起院里的这些变化,说起阎家买了电视,说起阎解成开店失败,说起谁家又闹了矛盾。

他听着,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感觉既熟悉又遥远。

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的市井生活,仿佛是他上辈子经历的故事了。

他现在面对的,是动辄百万千万的资金流动、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决策、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梦想。

他的世界已经变得无比广阔,但根,似乎还隐隐系在那座小小的、喧闹的、充满了烟火气的四合院里。

只是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也不需要回去了。

他的战场,在更远的地方。

1988年的春天,弘济集团的发展势头愈发稳健迅猛。

陈小满并没有沉醉于“银翘抗感口服液”带来的巨大成功,他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