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5章 张衡

第15章 张衡(2/2)

目录

公元132年,张衡经过四年的潜心钻研,终于造出了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盖子隆起,形状像个大酒樽,外面雕刻着篆文、山龟、鸟兽等图案,十分精美。仪器内部有一根粗大的中心柱,叫做“都柱”,周围延伸出八条通道,设置了机关。外面有八条龙,龙头分别对着八个方向,嘴里都衔着一颗铜丸,龙的正下方各有一只蟾蜍,张着嘴准备承接铜丸。仪器的机械装置都隐藏在樽里面,盖子盖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就会震动,触发对应方位的龙的机关,龙嘴张开,铜丸就会掉落到蟾蜍嘴里,根据龙的方向,就能立刻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

地动仪制成后,京城的学者们都不相信它能测出地震。公元134年十一月壬寅日,地动仪中对着陇西方向的龙突然吐出了铜丸,可当时洛阳城里的人根本没感觉到地震,学者们都嘲笑仪器失灵了。没想到几天后,驿站传来消息,陇西果然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大家都心服口服,纷纷称赞地动仪“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公元133年,张衡升任侍中。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混乱,张衡多次直言劝谏汉顺帝:“从和帝时期开始,宦官就掌握了实权,后来邓太后临朝听政,权力又落到外戚手里,朝政越来越混乱,应该把权力收回来,清理身边的奸佞之人。”

针对当时盛行的图谶之学——也就是用预言、符兆来解释世事的迷信学说,张衡也上书严厉批评:“图谶都是虚假的,不是圣人的道理。刘向父子负责校对皇家藏书,整理各类典籍,从来没见过所谓的谶书。直到成帝、哀帝之后,这种东西才出现,都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蛊惑百姓的。”

这些谏言得罪了宦官集团,他们害怕张衡最终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就一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张衡深感官场凶险,就写了《思玄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文中写道:“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匪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潜服膺以永靓兮,绵日月而不衰。”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他坚守本心的高尚品格。

公元136年,张衡在宦官的排挤下,被外调担任河间相。当时的河间王刘政骄奢放纵,不遵守法度,还和当地的豪强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地方上混乱不堪。

张衡到任后,立刻整顿风气,严明法度。他暗中调查,摸清了奸党豪强的姓名,然后一举将他们逮捕惩处。很快,河间地区就变得秩序井然,百姓都称赞他治理有方。

可看着朝廷一天天衰败,自己虽然有报国之心,却只能在地方上施展抱负,张衡心中十分郁闷,于是写下《归田赋》,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赋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追渔父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归耕乎周之宅。筑室兮场圃,白日兮闲暇。弹琴兮咏诗,聊以自娱。”

公元138年,张衡上书皇帝,请求退休还乡,可朝廷没有批准,反而把他调回京城,升任尚书,负责掌管朝廷的机要事务,传达皇帝的命令。

公元139年,张衡在尚书任上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临终前,他还牵挂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嘱咐弟子整理他的着作。他一生留下了三十多篇作品,包括《灵宪》《算罔论》《二京赋》《归田赋》等,涵盖了天文、数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崔瑗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称赞道:“河间相张君,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评价他:“张衡博物治闻,通达古今,其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197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发现的第1802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衡星”。这是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此外,2003年,第909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南阳星”,以纪念张衡及其故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