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张衡(1/2)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制造出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天文仪器,着作《灵宪》《算罔论》,奠定了古代天文数学基础;创作《二京赋》《归田赋》等名篇,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南阳的一个官宦世家。到了张衡出生以后,家道已经中落了。
十五岁那年,张衡离开家乡外出游学。经过刻苦学习,张衡通晓五经六艺。在洛阳期间,他结识了经学家马融、政论家王符、书法家崔瑗等人,常常和他们探讨学问,学识越来越深厚。
公元100年,南阳太守鲍德听说张衡的才名,又因为是同乡,便邀请他担任南阳主簿,负责文书工作。张衡欣然应允,协助鲍德推行农桑、兴办教育,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当时东汉的王侯贵族生活奢侈无度,张衡看了十分痛心,就想效仿班固的《两都赋》,写文章来批判这种现象。他花费十年时间,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二京赋》。
在《西京赋》里,他对于统治阶级的奢侈无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苛政,天下人都怨恨这种残酷的剥削。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修建宫殿,模仿镐京,皇宫里高耸入云的楼阁,覆盖南山。赋税征收殆尽,民力消耗一空,然后又收取更多的赋税,用严酷的刑罚威慑百姓。”而《东京赋》则明确指出奢侈享乐的危害:“如今权贵子弟如果喜欢搜刮百姓来寻欢作乐,就会引起百姓的怨恨和叛乱,要知道,水既能让船航行,也能让船倾覆啊。”
《二京赋》传开后,轰动一时,人们都称赞它寓意深刻,连后来的祢衡、杨修都比不上。张衡也因此成为当时着名的辞赋家。
公元108年,鲍德升任大司农,调离南阳,张衡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专心钻研天文、历法和哲学,尤其深入研究了扬雄的《太玄经》。他曾对崔瑗说:“我读了《太玄经》,才知道扬雄对天地大道的研究如此精深,这部书可以和五经相媲美,能让人深入理解阴阳变化的道理,是汉朝建立两百年以来的重要着作。”
公元111年,汉安帝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法等学问,便下令公车署专门征召他入京,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又升任尚书侍郎。
公元115年,张衡调任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祭祀和记录灾异祥瑞等事务。这个职位正合他的心意,让他能全身心投入到对天地奥秘的探索中。
在太史令任上,张衡深入研究阴阳变化,精准掌握了天文仪器的原理,造出了浑天仪,还写下《灵宪》《算罔论》两部着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下来。
《灵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着作,里面提出了“宇宙无限”的观点,还明确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圆缺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
公元117年,张衡用精铜铸造了浑天仪。这台仪器直径八尺,里外有三层,动机械轮轴,仪器上的星辰出没轨迹和天空中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哪怕把它放在密室里,也能通过仪器刻度,准确知道某一时刻星辰的位置,堪称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掌管皇宫南门,处理官吏百姓的奏章、各地的贡品和朝廷的征召事务。虽然离开了太史令的职位,但他并没有停止天文研究,还积极参与历法改革,主张用“月行九道法”来推算每月初一的日期,也就是认为月亮除了绕地球运行,还会在黄道之外的其他轨道运行。
公元126年,张衡再次担任太史令。当时东汉频繁发生地震,从公元107年到125年的十八年间,就发生了二十二次大地震,常常出现地裂山崩、江河泛滥的情况,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