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2/2)
【一股热血猛地冲上头顶,他几乎要立刻将这奏疏封好,天明就递入大内。】
【可就在这时,一个温和而忧虑的声音响起,是好友前来劝阻。】
【“宋瑞兄,三思啊!董宋臣是何等人物?陛下身边的第一红人!与丁大全互为表里,权倾朝野!你如今刚刚除服,官微言轻,此时上书,无异以卵击石!你的前程还要不要了?”】
【前程?】
【文天祥的嘴角牵起一丝极淡、极苦的笑意。】
【读书为何?】
【不是为了锦绣前程,不是为了高官厚禄。】
【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在这天地之间,做一个堂堂正正、问心无愧的人!】
【他回到案前,再次展开那封奏疏,目光变得无比坚定,先前所有的犹豫、彷徨,都在这一刻被洗涤干净,只剩下一种近乎殉道般的平静。】
【他拿起笔,在那“乞斩”二字上,又重重地描了一遍。】
【墨迹更深,如铁如钩。】
【然后,他轻轻吹干墨迹,小心地将奏疏卷起,用一根素色的丝带系好,放在了贴身的内袍里。】
【做完这一切,他推开窗户,一股凛冽的寒风瞬间涌入,吹得他衣袂翻飞。】
【天,快亮了。】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次日,一份奏疏到了门下省,最后到了宰相丁大全的手中。】
【《已未上皇帝书》】
【臣某谨百拜昧死上书皇帝陛下:】
【臣一介疏贱,遭逢圣明,猥以庸愚,早膺亲擢。世道悠悠,风尘流靡。臣于此时,呜呼!殆哉!】
【陛下膺天命,承祖烈,四海九州,孰不臣妾?而权奸误国,至今为梗。虏寇猖獗,至今为烈。此诚陛下尝胆卧薪之日,此诚陛下拊髀求贤之日。】
【臣窃以为,今日之事,莫大于治兵,莫急于选将,莫先于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以鼓忠义之气,以定迁都之议。】
【何以言之?董宋臣者,小器也,何足以动天?然其逢迎蛊惑,为患深矣。陛下试思,宫禁严邃,宋臣何自而通消息?朝廷大事,宋臣何自而得与闻?此皆左右之人,贪缘为奸,宋臣特其枢纽耳。今虏骑充斥,社稷危如缀旒。宋臣乃倡为迁幸之议,摇动人心,骇闻听闻。万一陛下徇其邪说,则六师之气不战而自沮,九庙之灵欲泣而无从。天下之事,去矣!】
【昔景德之役,契丹至澶渊,寇准劝真宗皇帝亲征,则契丹退。靖康之时,虏至汴京,李纲请坚守,则虏气折。及汪伯彦、黄潜善辈倡为南迁,而中原遂不可复。此已然之明验也。】
【今陛下欲求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欲行非常之事,必诛非常之奸。宋臣之罪,浮于伯彦、潜善,而陛下待之过于真仁。此臣所以痛心疾首,而不敢不为陛下言之也。】
【伏望陛下,奋发英断,将董宋臣显戮于市,传首四方,以一人心。 然后诏谕中外,固守京城。召天下勤王之师,以捍虏寇。选宗室之贤,以镇人心。臣虽驽怯,愿效尺寸,出身为陛下决一战。】
【昔汉斩晁错以谢七国,本朝陈东上书而诛六贼。今日之宋臣,乃错与六贼之续也。陛下不断,祸不远矣!】
【臣非不知,言出而祸随。然臣之所惧,有甚于祸者。惧夫天下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而臣为何如臣也?】
【社稷存亡,在此一举。陛下留神,天下幸甚!】
【臣某不胜激切屏营之至。】
【整篇奏疏,就一个思想——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
【宰相丁大全看完这份奏疏,冷声笑了笑,派人将这份奏疏送到了董宋臣的手中。】
……
纠正一个错误:陆秀夫比文天祥晚一届,并不是同期考生。
这个问题虽然不严重,但还是要汇报一下的。
前面章节的内容就不修改了,就当是艺术加工了,没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