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1/2)
第四百一十七章,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
【开庆元年春,临安。】
【皇城尚书省衙署。】
【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末,扑在脸上,针扎似的冷。】
【文天祥肃立在吏部衙门的廊下,他微微垂着眼,目光落在自已那双沾满尘泥的靴尖上。】
【二十七个月的守孝岁月,仿佛在他身上凝了一层无形的霜。父亲的音容犹在眼前,庐墓旁的松涛声犹在耳畔。】
【过了许久,文天祥终于被唤入内。】
【堂内暖意融融,炭火盆烧得正旺,与外面的冰天雪地恍如两个世界。】
【几位吏部、中书门的官员端坐堂上,面色或威严,或淡漠,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臣文天祥,丁忧期满,归京候旨。”他撩起衣摆,依礼深深一拜,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端坐主位的吏部侍郎微微颔首,手中翻动着他的履历卷宗,语气平淡得像在念一段无关紧要的公文:“文天祥,宝祐四年状元及第,才学品德,陛下素知。今孝期已满,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尔……且在京候着吧。”】
【文天祥再次行礼告退,他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
【在临安等待的日子,漫长又无聊。但文天祥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外面的战事。】
【战事越来越紧张,临安也越来越气氛混乱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奸臣们自然没办法继续隐瞒皇帝了。】
【在这紧张混乱中,文天祥终于等到了他的任命——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同年秋天。】
【忽必烈率领的蒙古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
【鄂州是长江中游的战略枢纽,一旦失守,蒙古骑兵便可顺流而下,直逼南宋首都临安。】
【前线战报雪片般飞来,全是坏消息。整个临安城陷入了自“靖康之耻”以来最大的恐慌之中。】
【鄂州被围的消息传到临安后,宦官董宋臣利用其接近皇帝的便利,不断在宋理宗耳边渲染前线的危急和蒙古军的可怕,刻意制造和放大恐慌情绪。他会将最坏的消息选择性地上报,让理宗感到危在旦夕。】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远离临安这个已经不太安全的地方。】
【在恐慌氛围营造得差不多之后,董宋臣正式向理宗皇帝提出了 “迁幸四明” 的建议。】
【理由也很充足——四明位于东海之滨,远离长江前线,且是港口城市,在陆路被截断的情况下,还可以乘船入海,提供了“双重保险”。】
【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在朝堂上炸开了锅。】
【深秋。】
【寒风像一把钝刀,刮过临安城的每一个角落,呜咽着从窗缝里挤进来,吹得案头那盏孤灯的火苗剧烈摇晃,在墙壁上投下巨大而摇曳的影子。】
【文天祥独坐窗前,一身素色麻衣在昏黄的光线下更显清寂。】
【他面前铺开的,是一封墨迹未干的奏疏。那不只是奏疏,是一把剑,一柄即将刺向陛下身边红人、宦官董宋臣的剑,也是刺向这个沉疴积弊朝廷的剑。】
【窗外似乎传来了更夫沙哑的梆子声,三更了。】
【与此同时,脑海里另一个声音却愈发清晰,那是白日里在茶肆听到的闲谈,带着临安百姓特有的、事不关已的调侃:】
【“听说了吗?那位董大官又给官家寻了处好园子……鄂州?嗨,远着呢!蒙古人再凶,还能飞过长江不成?”】
【“飞不过?我可听说,董大官人都劝官家去四明看看海景了呢!哈哈哈哈……”】
【那笑声像针一样,扎在文天祥的心上。】
【前方将士在浴血,在殉城!钓鱼城下,王坚将军他们是用命在拖住蒙哥的主力!鄂州城外,忽必烈的铁骑已经饮马长江!而这帝国的中枢,这繁华的梦里,有些人想的不是御敌,而是逃跑!】
【而那个最该被千刀万剐的怂恿者,此刻正安稳地待在宫禁深处,享受着陛下的信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