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英烈祠(2/2)
单是
"英烈祠
"三字,就足以让一些人热血沸腾。
魏征已在奋笔疾书:
"臣魏征谨奏:太子殿下未来此举虽显仁德,然祭祀之礼关乎国体,不可不慎......
"
陈嘉庚望着画作点头:
"表彰功臣,激励后人,此乃明君之举。
"
秦山挠着头:
"英烈祠?那俺是不是也能混个位置?
"
博主尚未意识到自已透露了何等重要的信息,继续切换至下一幅画。
即便看到评论区有人要求细说英烈祠,他也直接跳过。
博主:本期是讲画的,不是讲画中事件的,别催了嗷,日后会专章讲解。
【画圣顾浩不仅单人肖像画得出神入化,群像画亦是一绝。】
【欣赏完他的人物画,接下来看看他笔下的天下苍生,以及画中蕴含的深情。】
【
大乾百姓看着画中袁泽端坐帝王銮驾内,行进在都城大道上。
前后皆有禁军开道,队伍蜿蜒不见首尾。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个个笑逐颜开。
有人踮脚张望,有人伸长脖颈欲睹天颜。五彩花瓣自高楼飘洒,与漫天彩带交相辉映。
画面虽无声,但天幕前的观众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的欢呼。
在那震天的喧闹中,人们好奇他们的君主容貌如何,眼中满含向往与崇敬——既有对皇帝的敬畏,又有发自内心的爱戴。
那是受袁泽庇护的黎民百姓。
顾浩的取景角度亦颇为精妙,他仿佛置身某座二层小楼,将街景尽收眼底。
他不仅看到百姓对皇帝的拥戴,还抓拍到了在漫天欢呼声中。
行进的车队里,八匹骏马拉着的銮驾帘幕被风掀起,露出皇帝俊朗的侧颜。
他似乎在微微含笑。
于是这一幕被顾浩永恒定格在画中,画中人的繁华盛世也完美留存于这卷画纸,历经千年而不朽。
那是那段历史里真实存在过的人们,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皇帝,存在过的证明。】
不知何故,集市上有人望着这幅画,忽觉眼眶发热,仿佛......欲泣。
这着实奇怪。但当此人低头欲掩饰时,发现周遭与自已有同感者竟不在少数。
他们不明这种奇异感从何而来,只是......心中莫名酸涩,太奇怪了。
【有人说,这幅画画的是爱戴,是百姓对昭文帝的爱戴。】
【他们,信任且敬仰着自已的君王。】
说这话时,博主觉得心口也在发烫。他明白,那是激动,是热血沸腾的感觉。
【如果说描绘昭文帝袁泽的画像,展现的是顾浩对“个体美”与“知遇之恩”的极致推崇。
那么他的另一类鸿篇巨制,则将他的人文关怀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便是他笔下的《万民图》与《耕织繁盛图》。】
【这些画作不再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而是将视角彻底下沉,聚焦于寻常巷陌、阡陌纵横之间的普通百姓。
在《万民图》中,顾浩以近乎纪录片般的笔触,描绘了都城汴梁的市井百态:茶肆里说书人眉飞色舞,引来满堂喝彩;
街边小贩吆喝叫卖,引来妇孺驻足;桥上仕女凭栏远眺,桥下舟船穿梭如织;
更有那杂耍艺人赤膊上阵,引得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仿佛能穿透纸背,直抵耳畔。】
【这幅长卷人物数以千计,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你能看到挑夫额角的汗珠,能看到孩童手中舔着的糖人,能看到书生与商贾讨价还价时的精明。
也能看到老翁坐在夕阳下打盹的安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顾浩不仅画出了“人”,更画出了“人间烟火”。】
【而《耕织繁盛图》则是对“天下之本”的深情礼赞。
画卷展开,是连绵的稻田,农夫们赤足踩在泥水里,弯腰插秧,动作充满了劳作的韵律感;
是桑园里,采桑女手提竹篮,巧手翻飞;是织机房,梭子在妇女手中穿梭,织就匹匹锦缎;
是谷场上,农人扬鞭驱赶牛马,碾压着金黄的稻谷…】
【这幅画,没有宫廷的富丽堂皇,没有战争的肃杀惨烈,只有一种朴素的、蓬勃的生机。
它歌颂的是劳动,是创造,是维系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最基础、也最伟大的力量。
据说,袁泽在看到这幅画后,良久无言,最后下令将画作悬挂于勤政殿侧殿,言道:
“朕每观此图,便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亦知肩上江山之重。”】
【顾浩的这些风俗画,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
我们通过这些画作,能直观地了解到千年前乾人的服饰、工具、建筑风貌、市井娱乐乃至生产方。】
【更令人动容的是画中蕴含的情感。
顾浩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众生,而是带着一种平等的、温情的目光在“观察”和“记录”。
他画得出帝王的威严,也画得出农夫额头的皱纹;他描绘得了宫廷的华美,也描绘得了市井的喧嚣。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九五之尊还是布衣百姓,都是这煌煌盛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光彩与尊严。】
【这,或许就是顾浩能成为“画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不仅技艺超群,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一颗悲悯而宽广的心。
他画的是人,是景,更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与魂魄。】
集市中,先前眼眶发热的人们此刻更是心潮澎湃。
他们指着《万民图》中那些与自已一般无二的小人物,激动得说不出话。
“看!那个卖炊饼的,像不像东街的王老二?”
“还有那个娃娃,手里拿的风车,我家小子也有一个!”
“原来…原来我们这样的人,也能入画?也能让后世的人看见?”
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在无数普通百姓心中油然而生。
画中的盛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帝王功业,而是由他们每一个人的辛勤劳作共同构筑的真实图景。
老农望着《耕织繁盛图》,粗糙的手掌微微颤抖,喃喃道:“这画的是…是俺们啊…”
他们世代耕种,何曾想过自已劳作的场景,会被如此庄重地描绘下来,甚至得到皇帝的珍视?
宫中,袁泽收起玩笑之色,神情变得郑重:
“先生,白将军,你们看到了吗?”他指着天幕上的《万民图》和《耕织繁盛图》,
“顾浩之笔,可抵千言万语。这些画,比任何颂德文章都更能说明何为‘太平盛世’。
传令下去,寻访顾浩之事需加紧,本宫不仅要他画《泽被天下图录》,更要请他多画一画这大乾的黎民百姓,江山社稷!”
诸葛明羽扇轻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殿下圣明。顾画师之作,乃民心之所向,国本之体现。”
白起依旧肃立,但紧握刀柄的手已然松开,他望着画中那些平凡的军民,沉声道:
“保家卫国,守护的就是这般景象。
这位冷面将军,也从这烟火人间图中,找到了自已守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