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朕的太子不想成亲(1/2)
第一章:朕的太子不想成亲
新世界,康熙恨不得自己没来过。
耐着性子,康熙仔细回看皇帝的记忆。
当年仁孝皇后难产而亡,遗言是要皇帝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面对挚爱即将离世,皇帝是理智全失。悲痛之下,自然皇后说什么便是什么,于是皇帝当场给二皇子取名为“胤礽”,又册封胤礽为太子。
此时皇后已经走了二十来年,皇帝心里仍旧放不下皇后。一提到皇后,皇帝便悲伤难忍。
康熙对皇后的事已经见怪不怪了,他理解皇帝的想法,然而却还是难以想明白这一世太子的想法。
上辈子胤礽是疯,康熙对他的要求就是好好活着,不要出什么岔子。于是,康熙颇为纵容胤礽。胤礽不管想做什么,康熙都能为他办到。
这辈子倒好,胤礽人没事,脑子也正常,平日处理政事也算妥当,却不想对一女子情根深种,非卿不娶。
康熙叹息,他本以为这一世与其他世界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不会出什么意外。他是万万没想到,这纰漏竟然会出在胤礽的婚事上。
他这回一睁眼,便是太子二十来岁的时候,皇帝正打算给太子选妃。
康熙原本想直接定下石文炳之女,后来想了想倒也没有必要,毕竟有一世太子妃非常不着调,于是康熙便改了主意。
恰巧,皇帝先前询问过群臣,康熙便知道现如今太子妃的人选除了石文炳之女瓜尔佳·贺兰外,还有年遐龄幼女年姝媛、费扬古之女乌拉那拉·凝秀。
就在康熙凝神思考太子妃还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之时,就听见梁九功道:“皇上,该去给两位公主选伴读了。”
他差点忘了这回事,皇帝先前同意了臣子们提议的选妃大典。在隆科多与张英的负责下,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他们的女儿都必须参加,到时候优胜者可当太子妃备选,至于其他人则为荣宪、温宪的伴读。
康熙不知道皇帝为什么同意这个法子,太子娶亲难道不是看家世名声吗?名家大儒、重臣之女才是太子妃的人选,他曾经就是按照这个标准给胤礽选妻的。
因此,康熙觉得太子妃是否多才多艺,这一点倒也不甚重要。毕竟太子妃又不是给胤礽唱曲的,平日里只需处理宫务、照料太子便够了。而且官员之女,大都品貌端庄,差不到哪里去。
想到这里,康熙觉得公主伴读就更为可笑了。他女儿多得很,要给伴读,自然人手一个,怎么能只给两个人选?既然皇帝话已经说出去了,康熙便顺水推舟,决定给八个女儿每人两位伴读。
为此,康熙只打算走过过场便罢。到时候谁胜谁负,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今日是公主伴读的才艺甄选,康熙落座后,发觉只有众妃,却不见胤礽,便道:“太子呢?”
梁九功便答:“禀皇上,太子在二楼呢。”
闻言,康熙不免擡头看过去,胤礽确实和几位阿哥都在二楼待着,正等着看呢。
于是,康熙便道:“开始吧。”
诸女表演过程中,康熙全程一副表情,瞧不出对谁满意。古筝也好、跳舞也罢,都不是太子妃必须要会的东西。
后宫嫔妃们难免会对众女点评一二,一会儿夸夸这个,一会儿又夸夸那个。毕竟她们也要给自己儿子挑福晋的,自然要好好挑。
说到选媳妇的标准,自然得提一提自己儿子,于是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
德妃率先夸赞自己儿子,“皇子们性格各异,也就四阿哥比较听话。”
聊到皇子,康熙也不能闭口不言了,“朕也希望胤禛听话些,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但愿这辈子,那几位逆子都能安分些。“胤礽性子耿直,有胤禛在,朕也放心一些。”
惠妃颇为没眼色的赞同皇帝的话,“太子像他额娘,太要强了些。”
康熙面色一沉,惠妃一天到晚就知道在皇帝面前说太子不好,“太子哪里要强了?他是太子,凡事自然要给诸皇子做表率。惠妃,平日里要谨言慎行。”要不是此刻殿内有众多女子,康熙的话语还能再难听一些。
若是怒气有实体,康熙这会都快冒烟了。胤礽是他亲手养的,他可以说胤礽不好,惠妃凭什么说?况且他那说法,明明是自谦,惠妃怎么敢觉得他对胤礽心存不满?
见皇帝神色不虞,惠妃讪讪不语了。
康熙敲了敲桌子,梁九功当即让宣了下一个。
一连选了十六个,康熙才作罢,“每位公主两位伴读,你们身为公主的母妃们,自己看着安排吧。”
说完,康熙起身欲走,想到乾清宫的奏折,又对梁九功道:“宣太子来乾清宫。”
康熙今日心情不佳,不想批阅奏折,便拉胤礽过来做苦力。
胤礽还沉浸在方才一女子的表演中,见康熙在等他,便连忙走到康熙面前,“皇阿玛,儿臣让您久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