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2/2)
冯渊表示了解,可能是他们的爹娘找到了更好的学堂,这个个中详情只有双方当事人才知道了。
宋景春穿着群青色袍子,头长扎了个包包头,稚气的脸上还带着婴儿肥,板正的样子让人觉得可爱。
而宋景春也觉得对面的同窗可爱,圆润的小脸,一双圆溜明亮的眼睛,显得他灵活可爱。
两个小可爱,互相觉得对方可爱。
“那景春弟弟,哪张小书桌是空着的”,冯渊问宋景春。
宋景春扫了眼书桌,指了窗外的一张小书桌道:“那边没人,没来的同窗姓钱名褚,应天府当地富商的嫡出孙子,日后你自会认识。”
冯渊自己背着书袋,走向那张小书桌,窗外的杏花娇颜,几片花瓣落在木桌上,冯渊看向外面比自己大许多倍的杏花树,满树杏花压过旁边洁白的梨花的风头,风吹落,花如雨,有点想吟诗一首。
但自己还得收拾,压下了这一念头。
崔举人进来时,两人正在讨论课程进度。
崔举人着墨绿色长袍,宽衣大袖,行走间带着读书人的文气。
冯渊几年后,开始第一次上课,讲的《孝经》,这是一个过渡,由启蒙学童转向科举学子的变化。
宋景春和冯渊,差不多把《孝经》学完了。
学堂上,崔举人先开讲《孝经》的概意,着重讲解几处,便停了。
“师者,为人解惑者也。你们对《孝经》有难不解处,可提出来,为师单独讲解。”
冯渊先站起来,向崔举人作揖提问:“夫子,学生有一问。”
崔举人目光平和,回:“何问?”
冯渊提问:“开宗义章中曾言:孔圣人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孝经》中对此回答: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学生对此不由疑惑不解,上下两句有何联系,孝何以所由生也?”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此是孝道也,两句存在的因果,让为师细细讲来。”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行孝是做人的根本,孝也是上句起因由来。这两句讲了孝、德、教三者相联。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冯渊也已知道答案,只是想再问一问,冯渊坐下。宋景春随后站起。
“夫子,学生有一问:“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此广扬名章所言,至孝乃大善,曾子问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圣人曰:“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是为愚孝,可子违父令,此为不孝,于名声有碍,可父母不慈,子至孝,又是为愚孝。此中度如何把握。”
“答案你已讲出,至诚至孝却不能愚孝,忠君爱国有时可在孝之上,不为愚孝所累,也可不重名声,站在有理一方,虽会被人议论冷情,可却委实是个好法子。”
话毕,崔举人此时满意的笑了。
私塾放学后,冯渊与宋景春已经相谈甚欢。
相近的两人,已经开始交流功课了。
《孝经》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学》开始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