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1/2)
番外三
宁木自认为不是一个典型的宁家人。
虽然小时候也受过一些苦,但归根到底那时候年纪小,等到他有记忆了,懂事了,兄长已经考上了秀才。
紧接着,他一路从秀才的弟弟,变成了举人的弟弟,最终成为了状元的弟弟。
当状元的弟弟又好又不好。
好的一点在于,他从小吃喝不愁,也根本不愁找不到好的老师,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已经天生站在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位置。
但不好的一点,则是他不爱读书。
如此一来,状元长兄也好,在国子监里搅动风云的姐姐也好,反倒是成为了他的束缚。
有时候,他榆木脑袋,读了好几遍书还是不灵光,夫子忍无可忍,终于说出类似的话语:“你怎么和你哥哥一点儿都不一样!”
宁木听完有些委屈。
人与人本来就不一样。
他不爱读书,爱的是闲逛、遛鸟、听曲儿,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观察头顶上的飞虫观察一晚上。
“你这样不行。”
读不进去书,与夫子冲突频频,到了最后,就连一向以好脾气、有办法着称的宁颂,都忍不住发了火。
“你到底想干什么?”
宁木听到这里更委屈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行,你先搞清楚自己的想法,我们再说接下来的事。”
于是接下来,宁木的生活主线似乎变成了找寻自己想干什么。
不过,宁颂给他的要求时,在去寻找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之前,先读书,考个秀才。
“读完该读的书,就当是你的义务教育。”
若是不读书,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干别的也都是白搭。
十八岁那年,他完成了宁颂对于他的要求,考上了秀才,拿到了秀才功名。
自此之后,他不再需要继续在科举上深造,也不需要把半辈子压在上面,换一个能够支应门庭的头衔。
“我知道,我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哥哥和姐姐承担了压力。”宁木十八岁了,在兄长和姐姐面前,仍然能够娴熟至极地撒娇。
而他似乎也有着一种天然的属性,有一种讨人喜欢的本事——
就算别人再讨厌他,只要愿意听他说话,就会对他产生好感。
曾经许多次的危机,都是靠着这个本事化解的。
“你知道就好。”宁淼原本在生气,但见到宁木小甜豆儿一样的面孔和语调,心中的埋怨很快都化成了一声叹息。
算了,她自己劳累一点好了。
大不了她与哥哥一起养宁木。
家庭的束缚一旦消失,宁淼就如同没有了束缚的小鸟,愉快地飞向了天际。
他过上了非传统意义上的生活。
在别的同龄人奔着科举考试养家糊口时,他拿着足够的盘缠,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在别人读着圣人语录,琢磨着答题的规程时,他自己随心所欲,读完了想读的的游记,开始了行万里路。
同龄人考中了乡试,成为了举人,他正在沙漠上赶骆驼,在雨林里等待夏天的第一滴雨落下。
等到别人成家时,他走完了很长的路,看了许多人,最终决定下停下来。
兜里的盘缠没有了,不好意思问家人要,于是开始琢磨着做点儿什么。
他看遍了神州大地,肚子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囤积,需要一种合适的方式倾倒。
他开始了创作。
最开始,他写的是游记——他想,他是真正走过每个地方,看过美丽风景的。何况,他自己也会画画,配图不再话下。
然而,想总是比做容易。
游记写了,画也画了,好不容易做出了成绩,书坊印了出来,却一点儿都卖不出去。
“这写得太真实了,我不爱看。”来来往往的书楼前,宁木站着,拉着人路过的人问对方的看法,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
意识到了这一点,宁木再去看以往看过的游记,只觉得眼前有一层纱被揭开了。
看游记的人想要看的,未必是最真实的风景介绍,对方或许是想要通过读这本书,去寻找一种自己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宁木买了最近卖的最好的一本的游记,仔仔细细地拜读,发现这书说是游记,但实际上写得是主角的发财之旅。
再买一本别的,是修仙长生。
真正如同他想象中的,纯粹地介绍风景的,反倒是没有几本,而且都销量惨淡。
“哎呀,市场就是这样。”由于宁颂担任了户部侍郎,许多现代的词语也被科普了出来,商家们如今口中动辄都是“需求”、“市场”、“投资回报率”。
“毕竟真正能去游览大好山川的没有几个,大家大多数都还是向往一下罢了。”
宁木拧眉:“这就是你打着游记的名头卖画本子的原因吗?”
被宁木一口道破了真相,书店老板讪讪道:“诶,这不都是为了吃饭吗!”
天大地大,赚钱最大。
早些年,如果书店老板说这句话,是要被宁木暗暗鄙视的,印在纸上的东西,怎么能是这些不堪入目的内容?可到了此刻,兜里半点儿钱没有,晚上吃饭都是问题,宁木也不好意思再清高。
“老板,拿点儿当红的话本子给我看看!”
宁木当天晚上便挑灯夜读,读完了所有借来的话本子。等到了第二日,就确定了要写的故事,开始动笔。
相比于那些个专门写话本子的文人,他的优点在于文笔流畅、用词精准,除此之外,由于见多识广,他什么都精通,但什么也都能说点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