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1/2)
第71章
不同于县、府、院三级考试, 乡试作为大雍朝选官体系中正儿八经的第一道门槛,在程序上比之前严格得多。
根据齐景瑜的科普,这一回的考官分为主考官和同考官, 前者是由京城里来的大学士担任, 后者则是分给了陆之舟与梁巡抚。
“官衔这么高的同考官, 还是第一回。”
按道理说, 京城里来的大学士是正三品,同考官作为主考官的副手, 本应该品级更低, 可谁知道, 在来之前遇到了两位地方大员上折子打架。
因此, 这位来自京城的主考官, 就喜提两位官衔比他高得多的副手。
“不过他们应该挺开心的。”齐景瑜说的是两位打架的大人。
这一份开心, 并不是在于拿到了同考官的职位,而是在于同考官的特殊性。
根据大雍朝的惯例, 乡试题目的产生方法由两轮抽签所决定。
第一轮抽签, 是指主考官在朝廷规定的出题范围中进行抽签,确定本次乡试正式的出题范围。
紧接着,同考官在主考官选定的出题范围中进行大量出题作为备选,再由主考官进行二轮抽签。
第二轮抽签抽出来的题目, 就是本次乡试的正式题目。
虽说最终题目由主考官抽签决定, 有着一定的随机性, 但作为同考官,能将自己的题目加入题库,就已经拥有一种影响乡试走向的权力。
“但是, 我想说,虽然我们与陆大人关系不错, 但未必有多少人想要答他出的题。”
齐景瑜在与宁颂科普乡试小细节时,不少同窗都在身旁竖起耳朵悄悄听着。
等听到这一句时,不由得赞同地点点头。
他们是答过院试题目的,知道陆大人的秉性。以他的性格,出起题来简直是天马行空,异想天开。
相比起来,他们还不如去答梁巡抚出的题。
在梁巡抚到东省来任职之前,对方的官声一直不错,为人也称得上是端方。
“你们确定吗,我听说梁巡抚去府学讲了好几日课的。”周果在一旁幽幽地说。
说到这个,周果自己也觉得自己运气不好。
之前在院试的时候,他本来可以冲一冲第一,结果被宁颂这么一个小乡村里冒出来的学子抢了案首。
他觉得不服气,听说宁颂要来白鹿书院,自个儿也跟了过来,想着起码要在平日里更胜一筹。
谁知道又冒出一个临王府世子。
有了世子撑腰,他还真没办法与宁颂别苗头。
就这样,他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帮宁颂办事的小弟,回想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
这一回听到梁巡抚去府学讲课,在某一瞬间,他的后悔达到了最高点——
早知道他当时也去府学了。
也不至于他父亲在京城里受他在白鹿书院的牵连,在京中想要站队时被端阳公主和成王同时嫌弃。
当然,这些话他不可能直白地说出来,只好将自己的消息透露给同窗们,等待着同窗与他一起同仇敌忾。
“这有用吗,府学那群废物。”
同窗们的确被吸引了注意力,但反应的方向却与周果想的完全不同。
白鹿书院的学子本身与府学的学子没有什么仇怨,奈何当时入学时是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
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白鹿书院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最好的一批生源。
只有不如他们的,才去了府学。
这是一种固有的,自觉比府学考生们强的信念。
更何况,前一段时间,府学再一次拒绝了白鹿书院联考的邀请,学子们难免觉得府学的学子们不够大气。
归根到底,没有人愿意接受曾经居于自己之下的人反而超过自己。
“你是说梁巡抚有可能和府学的泄露题目?”
这一个反应倒是和周果想得一样了。
但接下来,对方就否认了自己的说法:“不能吧,经义题一共也就那么一点儿出题范围。”
这就要说到在模拟考试过程中,宁颂带着学子们做的一项准备工作了。
他们借着白鹿书院藏书阁的便利,将东省有记载的一百多次的乡试题目统计了出来。
其中有百分之九十数量以上的四书题,题目都遵循着《论语》、《中庸》、《孟子》的出题顺序。
整理四书题的来源,发现出自于《论语》和《孟子》的题目数量最多,都超过了一百道。
除此之外,就是《中庸》,《大学》反而是数量最少的。
在统计过往四书题目的过程中,他们不光发现了考官们出题范围的偏好,还发现了种种“巧合”。
譬如说在这数百次的乡试中,有二十多次的乡试题目相似,大雍87年和102年两科的乡试题目,除了个别题目不同之外,两科的题目相似度高达百分之八十。
做完数据分析,学子们整个人都麻木了。
第一个反应,是考官竟然偷懒。
哪怕是乡试这么重要的考试,考官们仍然存在着向前借鉴的取巧行为。
不过对于这一点,宁颂的看法有所不同。
曾经他读书时帮导师给本科生出过题目,当时他的想法也是看看往年的题目,而不是自己找题。
实在是前者的做法既省事,又不容易出格。将之前的题目改一改、糅合一下,便是一套再好不过的题目。
何况,四书统共就那么几本,加上前朝的几百年间,读书人们早就读的滚瓜烂熟。
适合出题的内容,确实是只有那么有限的一小部分。
第二个反应嘛,就是人固有的偷懒之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