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 第23章

第23章(2/2)

目录

刘大娘愿意帮他照看宁木和宁淼,已经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平日里他读书,没有人照看怎么能行。

“行。”

刘大郎思考片刻,没与宁颂计较这个。

但他转头就给了母亲二两银子,当做平日的饭钱:“颂哥儿人好,咱们也不能占他的便宜。”

刘大娘白了儿子一眼。

“你当我是傻子?”

刘大娘精明着呢。她早看明白了,自家儿子原本只是个货郎,能有现在的本事,全靠宁颂给机会。

往日颂哥儿是被赶出来了,眼看着处境堪忧。可现在即赚到了钱,又开始读书,眼看前程大着呢。

“说不定到时候托颂哥儿的福,还能去京城看看。”

这也是刘大娘愿意帮忙照看小朋友的原因之一。

“您呀。”

刘货郎被自己母亲的盘算弄得哭笑不得,但他也没有否认自己在宁颂一家人身上的投资。

他看好宁颂,也是真的。

翌日,细柳村两家人一起搬家。

乡村里安土重迁,政策限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谋生的工具——土地无法迁移,因而世代守着一片地过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搬家是一件稀奇事。

因此,在宁、刘两家往牛车上放东西时,就有人好奇地来打听。

“刘家的,走亲戚啊?”

刘大娘脾气火辣,年轻的时候没少因为灌溉争水等事情与同村人吵架,此刻哪有不炫耀的道理。

“哎呀,赚了点小钱,换个地方住。”

这两个月内,刘货郎的发达旁人哪里看不见?

闻言,虽然嫉妒得牙都咬烂了,可面上仍然要笑盈盈地恭喜:“好事,好事。”

恭喜完了,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宁家。

“你们家搬家,怎么要带宁家的走啊?”

什么叫“带”?

此时此刻,刘大娘能够忍受旁人看不起她,但绝对不会放任旁人说宁颂的坏话。

“瞧你说的哪里话,颂哥儿被邻村郑秀才收了徒弟,是过去读书的!”

“这事儿还是我们村周老爷牵的头,不信你去问周老爷。”

隔壁村的郑秀才是什么情况这人当然不晓得,可这周秀才的名头摆出来,就是让人无话可说的了。

“我哪里是不相信……”

刘大娘哼笑了一声。

这人悻悻地走了。

不一会儿,许多人都知道了宁颂将要去邻村读书的消息。

“也不晓得读不读的出来。”

这是酸的。

“读书那么费钱,那宁家小崽子哪里来的钱?”

这是好奇宁颂收入的人。

可不管怎么说,旁人都知道了宁颂一家是去读书的。

刘大郎外出了一圈儿,回到家时,不少人向他道喜。毕竟,能够搬去更好的地方意味着更好的发展。

他一一谢过了,回家抱怨亲娘。

“您怎么什么话都往出去说?”

刘大娘叉腰:“你当我想?这要不说,编排什么的都有——颂哥儿他们还在孝期呢。”

为了读书,孝期离开细柳村可以理解,可若是旁人不知道,乱发散呢?

他们的名声没事,可读书人的名声却是另外一回事。

刘大郎沉默了一秒。

确实,乡里乡亲平日里相处倒也好说,可好相处不意味着这些人善良、有善心。

人性中恶意的散发总是隐蔽的、无时无刻的。

因为刘大娘的正向宣传,宁颂去里正家里办手续时,也办得极为顺利。

“去读书呀。”

里正帮宁颂做好了备案,擡起头来,打量宁颂如今的模样。

不过是几个月,就完全没有了当日丧家犬的模样。

他与普通的、没有见识的乡亲们不同,他知道宁颂拉上了张家的线,又得罪了吕家。

那隔壁郑秀才与吕家关系不错,按说不会收宁颂读书才对。

可问题是,郑秀才收了。

据说还是周秀才陪着去当说客的。

无论如何,他都不该小看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读书也好,前几日,宁大人府上来了一趟。”里正如同不经意般说道。

宁大人府上。

宁颂眉心一动,意识到这位“宁大人”正是他昔日的养父,青川县的县丞。

“听说是小公子快出生了,要把你的黄册重新登记。”

这事儿,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黄册相当于现代的户口,他的户口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旁人竟然就给他把手续办了?

宁颂的神情郑重了起来。

里正见自己的人情落在了实处,也不卖关子,继续说道:“别担心,只是贵府将你从宁大人家里的黄册迁出来罢了。”

说白了,小公子即将出生,宁县丞府上也不愿意给嫡亲血脉安上一个“次子”的名头。

“不过嘛,我听说到时候县试报名要去县里的礼房报,除此之外,还要核查三代的履历。”

里正意味深长地看了宁颂一眼:“都是亲戚,长辈处还要多多走动。”

最后一句话里正没有说,但宁颂听懂了对方的言外之意。

虽然被养父赶出了家门,也得去和长辈打好关系。

免得辛辛苦苦大半年,在报名时出了岔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