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农家医女逆袭日常 > 完结章

完结章(1/2)

目录

完结章

景文帝笑眯眯看完折子,沈青栀的某些见解在他看来尚有些稚嫩甚至好笑,但这样才有趣,等明日拿到朝会上,便让那些死心眼的老家伙们揪着这些点吵去罢。

第二日景文帝便将折子带到大朝会上,待议完正事,景文帝笑道:“前些日子皇后同朕讲了一些话,朕听完大受震撼,今日便同诸位爱卿一起说道说道。”

诸大臣莫名其妙,接下来却听景文帝点了曹文卓的名字:“长安县县令曹文卓何在?”

京城赤县的县令,比畿县县令要高一品级,是正七品,而且可以参加大朝会的。

曹文卓出列行了一礼,景文帝点点头:“曹爱卿刚从青山县回京,便同朕以及诸位爱卿讲一讲,青山县有几家医馆,多少大夫,普通百姓若生了病能不能看得起大夫吃得起药。”

陆尚书和孔祭酒、卢院正等人皆一惊,这才反应过来陛下接下来要说的是何事。

曹文卓倒不惊讶,他前几日刚与萧景瑜见过面,自然知道陛下有意在国子监开设医学一事。

他未有隐瞒,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回陛下,青山县为中县,县城共两家医馆,一至二人。”

景文帝:“郎中医术如何?”

曹文卓顿了顿:“看伤风腹泻等简单病症不成问题,但若是复杂些的病症则不好说,因为普通人家若是生了重病,有钱的都去县城医馆,穷人家则都是硬熬着,不舍得看大夫抓药。”

景文帝脸上的笑意慢慢收了,待曹文卓话落,朝堂上安静了一瞬,景文帝挥挥手让曹文卓归位,沉着脸道:“青山县乃中县,中县尚且如此,更何况下县?”

朝上大臣皆垂首沉默,景文帝又点了张御史:“张爱卿,天和七年江南水灾,你奉命前去监督赈灾,当时的情况如何?”

张御史突然被点名,一贯能说会道的人此时竟有些不敢开口,犹豫了一下才硬着头皮出列:“回陛下,当时因水患冲毁不少百姓的宅子和田地,天气炎热流民众多引发疫病……”

景文帝胸膛起伏,脸色已经难看得厉害,张御史后面的话终是没敢说出口。

但即便他不说,在场之人皆知道,那场疫病,朝廷后来虽派了太医和民间大夫去救治,但终因救治太迟和缺医少药,死了近千数人。

天子盛怒在前,张御史躬身垂目不敢说话,在场朝臣皆两股战战,齐齐跪下请罪。

景文帝坐在龙椅上,视线在殿下诸大臣身上扫过:“百姓乃大景之根本,朕登基以来自问不曾懈怠,可如今朕治下百姓竟有病无钱医,有病无医可看。朕近日来每想起此事,便痛心疾首、夜不能寐。”

殿下诸臣齐声:“臣有罪。”

景文帝叹息一声,擡手示意大家起来:“诸位爱卿平身,朕今日并非要问大家的罪,只是这些日子想得多心里难受,便忍不住同大家说一说,想让众爱卿为朕分忧。”

诸大臣松了口气,谢恩后起身垂首站立。

气氛烘托得差不多,景文帝见好就收:“近日有人给朕出了个主意,还上了折子,朕觉得有趣,就让王培念来给诸位爱卿一起听一听。”

说完示意一旁侍立的王公公念萧景瑜呈上的折子:“折子太长,挑重点的读即可。”

这个折子景文帝昨日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有趣,还特意把重点的部分都勾勒出来,王公公只需要按照景文帝划出的重点来念就好。

即便这样,也念了近两刻钟。待折子念完,景文帝将殿下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曲起手指在龙案上叩了叩:

“折子里说,可以在国子监和各地官学开设医学,专门教授医术、培养医者,然后在各地开设官医,将考核合格后的学生分配到官医。

官医不为赚钱,为百姓看诊只收药钱成本费,下户可免费看诊。朕觉得折子的内容很有见地,诸位爱卿如何看?”

殿下诸臣面面相觑,景文帝点名:“孔祭酒,你如何看?”

孔祭酒出列:“……回陛下,臣觉得此法可行。”

在孔祭酒看来,国子监是仕子读书做学问的地方,他并不乐意有医匠掺和进来,坏了国子监的名声,乱了国子监的“成分”,但今日陛下态度已如此明确,他没必要当出头鸟。

陆尚书等人:……孔祭酒,你前几日可不是这么说的。

景文帝欣慰地点点头:“陆爱卿,你也来说说。”

陆尚书自知躲不过,上前一步出列:“回陛下,老臣认为此法确于百姓有利,但有些地方仍有待商榷,比如官学中医学的开支,以及后续在各地开设官医的各种开支应从何处出,官医与当地衙门……”

陆尚书说了一通,虽然句句在指出问题,却始终没敢提反对的字眼。

这正中景文帝的下怀,他甚是满意:“陆爱卿说的这些都在理,都记下来,后续朝会上再行讨论。其他爱卿还有何意见?”

其他大臣哪怕有意见也不敢说,只有礼部尚书出列了。

景朝礼部尚书都由皇室成员担任,现任礼部尚书五十多岁,与先帝同辈,景文帝要唤他一声皇叔,所以别人不敢说的,礼部尚书却敢说。

国子监隶属于礼部管辖,礼部尚书道:“陛下,国子监乃教书育人之地,臣认为不能与医匠混淆。”

景文帝蹙眉,转而问卢院正:“卢院正,你说呢?”

卢院正是太医院唯一有资格参加大朝会的人,他立即出列:“回陛下,老臣认为医术传承同样是教书育人,与国子监职能并不冲突。”

太医院的太医,包括卢院正本人,虽有品级也算官身,但平日里与其他衙门接触不多,除了被宫里贵人指派去各位朝臣家中诊脉治病,与朝臣素无往来。

前几日景文帝问他开设医学一事时并无其他大臣在场,他并不知他们的意思,他不愿意在国子监开设医学,原因是想要藏私,他的毕生所学是要教授徒弟以及自家子弟的,他不愿意随便传授外人。

但今日朝堂之上看到其他大臣对医者明显不屑的表情,听到他们贬低太医院和“医匠”,他便不乐意了。

你们说不行,那我偏要说行。

所以,今日的早朝景文帝甚是满意,后续又点名几个大臣发表意见,并让在旁记录的史官一一记录下来,留待明日的小朝会继续讨论这些问题。

最后,景文帝欣慰道:“折子中一句话朕认为十分对,不破不立。”

“科举制和官学推行至今也不过三十余载,设立之初也曾困难重重,如今我大景朝却因此受益良多。众爱卿不妨将眼光放长远些,今日我们开设医学教出医者,再过十年、百年,会有多少百姓因此受益,到时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殿下诸臣心内五味杂陈,却只能跪地称是。

退朝后,景文帝心满意足地回了紫辰殿,看了半天折子愣是看不下去,想到那些老臣一脸便秘的样子他心中便暗喜,最后干脆丢下折子去了坤宁宫,和皇后分享这一喜讯。

*

在官学开设医学一事在景文帝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确定下来。景文帝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所以仅先在国子监试行,若可行,再陆续在各地官学推广。

此事景文帝交给三皇子来办,群臣并无意见。

三皇子如今参与朝事渐多,群臣皆明白,待医学一事有了眉目,便是三皇子被立为太子之时,此事既是景文帝对三皇子的考验,也是为了给他积攒民心。

五月里,国子监开设医学一事已经筹备得差不多,宫里的马车再次来到萧家,接沈青栀入宫。

沈青栀到坤宁宫时,三皇子妃和小皇孙也在。

小皇孙如今已半岁大,正是好玩的时候,在三皇子妃怀里看到沈青栀,高兴得手舞足蹈,伸着手咿咿呀呀要沈青栀抱。

沈青栀已有孕五月,孕肚已经明显,三皇子妃哪敢让小皇孙碰她,连忙将小皇孙又往怀里抱了抱,笑道:“小皇孙一向认人,今日竟抢着要沈大夫抱,看来是喜欢沈大夫呢。”

小皇孙长得虎头虎脑白胖可爱,沈青栀行过礼忍不住上前逗弄一番,小皇孙笑得直拍手,嘴里还咿咿呀呀吐着泡泡。

玩了一会儿小皇孙困了,三皇子妃便带着小皇孙告退了。

皇后许久不见沈青栀,唤她近前,上下打量一番笑道:“沈大夫圆润了些,倒比以前更好看了几分。”

沈青栀笑眯眯应着:“谢娘娘夸奖。”

皇后又问了她一些孕期的事,然后道:“陛下说,如今国子监放了田假,等六月收了田假开设医学一事便也筹备得差不多,可以开课了。”

沈青栀眼睛一亮,皇后看在眼里,好笑道:“陛下还说,此事是你主张提起,你便不能置身事外,让你明年也去国子监当教书先生去。”

沈青栀:“娘娘,不用等到明年,今年就可以。”

皇后一顿:“今年你身子方便?”

沈青栀:“方便,我现在虽有身孕,但仍身轻如燕,每日除了去医馆坐堂,还照样出外诊呢,今年我可以教到八月底,待生下孩子,明年继续。”

皇后笑问:“陛下和本宫这边倒没意见,只是萧大人能同意?”

沈青栀点点头:“娘娘您放心,相公肯定会同意。”

皇后看她如此说,便也没坚持,二人又说了会儿话,卢院正带着一个稍年轻些的太医来了。

太医院那边除了给贵人看诊,这些日子以来一直马不停蹄地编纂医学教材,每日熬至深夜,所以卢院正比沈青栀上次见时沧桑不少,胡须都白了几根。

很快三皇子也来了,三皇子对沈青栀倒客气,进来还冲她点了点头。

今日原本是三皇子叫卢院正和沈青栀一同商议教材之事,皇后许久不见沈青栀,想叫她进宫说说话,便把地方选在了坤宁宫。

景文帝之前便让萧景瑜给沈青栀递了话,让她无事时一同参与编纂教材,所以沈青栀这些日子也没闲着,有系统和商城加持,更有两位老师的帮助,她编纂教材很是轻松,今日便把成果带来了。

卢院正看着她拿来厚厚三本教材,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同样是人,人家既有身孕还要坐诊,短短三个月编出三本医书,他每日挑灯夜战,灯油和蜡烛不知废去多少,不过才堪堪完成一本。

人与人的差距,竟这么大吗?

卢院正不信邪,征得皇后、三皇子和沈青栀同意后,随手拿起一本沈青栀编纂的医书翻了翻,越翻越震惊,又摸过另外两本看了看,看完直接沉默了。

看来人与人的差距果然大,不服老不行。

沈青栀编纂的三本医书分别是药学、诊脉辨证、医案实例,虽都是初级教材,但内容详尽,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极适合用来教授初学者。

沈青栀:“我以前就喜欢搜集各种医书,搜集来便自己整理好给自家小妹学习,所以这次虽说是编纂医书,但其实不过是直接拿来再整理一番而已,所以速度才会比较快。且我负责编纂的都是初阶书籍,比不得卢院正编纂的麻烦。”

卢院正心里哼了一声,并没有被安慰到。

沈青栀编纂的三本医书被卢院正一并拿走,带到太医院最后校对并拓印。

到了六月,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招收第一批医学学生。今年医学开设两班,每班二十人。

之前沈青栀在皇后面前提议,想要招收一批女学生,皇后同意了,三皇子在朝堂上力排众议、以一当十,最终也只争得了十个女学生的名额。

沈青栀对这个结果勉强满意,面试女学生时,她更是亲自上场,不过面试时却犯了难。

因为今年是第一年招收学生,所以不开设预科,要想进医学读书,首先便要认一些常见的字。

麻烦就出在这里,平民人家读书识字的不多,更别说女娃;富贵人家小娘子倒是认字,但谁家愿意把自家小娘子送来做医匠?

所以沈青栀忙了两天,只招到两个符合要求的女学生,招生进度远比不上男学生那边。

卢院正过来视察进度时,还专门来沈青栀这里调侃:“沈大夫不用着急,若女学生人数不够,用男学生补上就是。”

沈青栀哪能愿意,她好不容易为女学生争取来的名额不能凭白浪费了,这是第一次招生,怎么也要开个好头。

所以第三日三皇子过来时,沈青栀便找到他道:“三皇子,识字的女子不多,但有些过来报名的女子虽不识字却天赋不错,能否挑些天赋佳的女子留下,除教授医术外,再由国子监选一位先生专门教授她们认字?”

这十个名额是三皇子争取来的,所以他想了想便同意了。沈青栀大喜,当天便选了三位女学生,还差五个女学生,便凑够名额了。

桐桐和妞妞她都给报了名,不过桐桐二人算是她的徒弟,不占用这十个名额。

沈青栀这厢兴致勃勃,不过当日下午便被人找上门了,目的是想送自家的医女入医学读书。

沈青栀:“没问题,不过所有从医学结业的学生,都要分到各地官医,做满十年方可离开,你们能接受就行。”

那人顿了顿:“不是说你的两个徒弟都能进去?”

沈青栀:“她们二人不占用名额,而且她们从医学结业后,也会按照规定分到官医坐诊。”

那人讪讪闭了嘴,空手而归。一连几日都有人来问,沈青栀都如此回答,将那些人的话都堵了回去。

医学读书不需要花费银钱,国子监也给学生们准备了寝舍,六月下旬,国子监的医学如期开课。

此事沈青栀功劳不小,三皇子特意给她请了个从八品医学博士的官职,沈青栀成了大景朝第一个女官,每月能领五两银子的俸禄。

开课前,沈青栀兴冲冲去衙门里领了自己的官服,与萧景瑜的官服同一颜色,都是青色。医学其他先生皆是太医兼任,只授了博士等虚职,多领一份俸禄,仍着太医官服。

沈青栀原本以为只是让她去做先生,没想到三皇子居然这么大方,待领了官服回到家,她立即兴冲冲地穿上官服,在曹蕙兰几人面前好好显摆了一通。

曹蕙兰喜极而泣:“祖宗保佑,不仅大郎做了官,栀栀竟也做了官。”

考虑到沈青栀身怀六甲,且还要到医馆坐诊,所以国子监只给她安排了上午的课。

医学开学第一日,沈青栀穿着官服,大摇大摆进了国子监。医学的学生都听过她的大名,尤其是女学生们更是对她十分崇敬,所以她在国子监很受欢迎。

这四十个学生皆是贫家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子监,如今他们竟能进来读书,所以他们尤其珍惜读书的机会。

太医们开始上课时还有些不甘不愿,像被赶鸭子上架,但时日一久便也习惯了,看这些学生勤奋,便不好再藏私。

且医学这边制定了先生的考核任务,其中一项便是学生对先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年中和年终考核成绩合格率,每个先生都不想被比下去,纷纷铆足了劲想把自己认领的科目教好。

沈青栀上午在国子监,下午隔日在百草堂坐诊,孟掌柜取消了她的外诊,只在医馆坐诊即可,所以她虽忙碌却不觉得累,反而每日干劲十足。

*

沈青栀在国子监一直教课到八月底,九月是授衣假,八月底时她和卢院正交接好,她教授的课程,待授衣假后由卢院正暂时代为授课,等年后她回来时再由她继续。

九月底,沈青栀如期发动。她早上肚子开始痛,萧景瑜不放心,让萧四郎去衙门里帮他告了假,他在家陪着沈青栀。

沈青栀痛了半日,萧景瑜在产房外听到她在里面疼得只哼唧,不顾稳婆和婆子的阻拦,直接冲进了产房。

沈青栀原本还只哼唧,看到相公进来立马委屈地红了眼眶:“相公,好疼。”

她想起以前帮孙大娘子和三皇子妃接生时,自己风轻云淡地安慰她们,现在才知当时的安慰有多可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