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老子不拜庙,也得有人烧纸(1/2)
许墨的拇指刚按下消息确认键,终端屏幕便跳出淡蓝色的投影——手写体的标题在虚空中浮着,墨迹边缘还带着毛边,像被泪水晕开过。
他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后颈那层热意顺着脊椎往上窜,连带着指尖都在发颤。
“苏瑶。”他唤了一声,没回头。
实验室的冷白光里,苏瑶正俯身调整x - 817的能源模块,听见动静直起腰时,发梢沾着的机械润滑油在灯光下泛着暗金。
她的目光扫过投影,睫毛倏地一颤,像是被什么烫到似的,手指无意识攥紧了维修手套。
投稿人署名“陈守正,7号避难所小学教师”。
正文是扫描的手稿,三千字的回忆录里,墨迹最深的一段在中间:“19年冬,她躺在医疗舱里,血氧仪的滴答声比心跳还急。我握着她的手,她说‘老陈,念首诗吧’。我翻出当年的诗集,念到‘如果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春天’,她突然笑了,说‘笨蛋,我要你念给我听,不是念给墓碑’。”附言是歪歪扭扭的一行字:“请放进机器人,替我念给她听。”
苏瑶的呼吸声突然重了。
许墨侧过脸,看见她摘下手套的手按在终端上,指节发白。
“我来处理。”她的声音带着破音,指尖在虚拟键盘上翻飞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三倍,“用声纹修复模块还原他妻子的声线,注入最近的根节点系统。”
“需要等审批流程吗?”许墨问。
“流程是给活人定的。”苏瑶头也不抬,“现在是第37号根节点,正在往西南方向移动。”她调出机器人实时路径,红色光点在地图上跳出一个急转,“它会在三日后经过废弃图书馆——那里有完整的声学穹顶,声音扩散效果最好。”
三日后的黄昏,许墨在监控屏前看见那台根节点机器人停在图书馆前。
夕阳把它的金属外壳染成暖橘色,摄像头微微抬起,像在辨认风里的方向。
下一秒,陈守正的声音混着电流杂音飘出来:“如果我死了,请把我埋在春天......”
监控画面突然剧烈晃动。
许墨凑近看,发现镜头边缘多出几个移动的黑点——是七道人影,从附近的临时营地摸过来的。
他们停在离机器人十米外的断墙后,最前面的老人突然开口:“埋在开着雏菊的山坡。”声音轻得像叹息,却清晰地被拾音麦克风捕捉到。
“第二句是‘埋在开着雏菊的山坡’。”苏瑶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温热的呼吸拂过耳尖,“诗集里的原句。”
许墨调出音频频谱图。
绿色的波形如涟漪般扩散,在“雏菊”二字处突然凸起一道尖峰——那是七个人的声线重叠形成的共振。
更让他瞳孔收缩的是,在波形底部,隐约能看见另一道浅紫色的痕迹,与莉莉 - A的初始谐波曲线完美重合。
“它们在学。”苏瑶的手指轻轻划过频谱图,“我们也在学。”
许墨当天就开放了“记忆投稿通道”。
终端提示音从那日起再未停歇,消息红点像星星般在屏幕上炸开。
他熬了三个通宵整理投稿,发现最常被机器人“选中”的,是那些带着饭香、汗味和洗衣粉味道的碎片:“记得把阳台的衣服收了”混着雨滴打在铁皮上的脆响;“锅里还有汤”的尾音沾着木勺碰锅沿的轻响;“明天别迟到”的背景音是老式闹钟的滴答。
“宏大叙事像灯塔。”他对着正在解析数据的莉莉 - A说,蓝色光流在空间终端里盘旋,“可这些......”他点开一条标注为“张婶的煤炉”的录音,里面是咳嗽声和拨弄煤块的噼啪响,“是火柴。”
莉莉 - A的光流突然凝成一个小太阳,在终端屏幕上投下一行字:“已将‘生活遗言’优先级提升至99%。”
调整播放策略的那天,许墨站在仓库看根节点机器人出发。
它们不再往人群密集的营地直冲,而是在晨雾未散时溜进菜园,在雨丝斜飞时停在屋檐下,在黄昏的炊烟里蹲守在晒谷场边。
有台机器人甚至钻进辐射林——那是最危险的区域,辐射值超标三倍。
“它疯了?”苏瑶举着辐射检测仪皱眉。
许墨没说话,调出机器人实时画面。
镜头里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校服领口沾着血,正抱着棵焦黑的树发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