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关于0~12岁经历后心灵上的问答(2/2)
童年的经历让他形成了“温暖不可信”的潜意识——过去母亲的安慰可能是短暂的、附带条件的(比如争吵后的片刻缓和,很快又被暴力打破),甚至“不发脾气”本身就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异常”。因此,当异性主动安慰、不指责他时,他会先启动“安全测试”:
- 可能故意表现出疏离、冷漠,甚至用微小的“攻击”(比如说反话、刻意挑剔)试探对方——潜意识里想确认:“你真的不会像过去那样,因为我的‘不乖’就收回善意吗?”
- 对对方的安慰会表现出僵硬或回避,比如身体紧绷、眼神躲闪,嘴上说“不用管我”,但会偷偷观察对方是否会因此退缩(这是他过去保护自己的方式:先推开,避免被“可能的离开”刺伤)。
2. 中期:依赖的“爆发”与理想化
如果对方能持续稳定地提供安慰(不被他的试探击退,始终温和),他会逐渐相信“这份安全是真的”,此时童年被压抑的“对爱与保护的渴求”会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出:
- 强烈的依恋:会频繁地寻求对方的关注,比如主动分享琐事、渴望肢体接触(像牵手、拥抱,这些是他从未从母亲那里稳定获得的“安全感确认”),甚至在遇到微小的困难时也第一时间找对方——仿佛对方是“安全的锚点”,只有靠近才能感到踏实。
- 理想化对方:会把对方捧成“完美的拯救者”,忽略对方的缺点。因为对方满足了他对“理想照料者”的所有想象(不发脾气、始终安慰),这种“被全然接纳”的体验太陌生,让他忍不住将对方神化,以此逃避“这份美好可能消失”的恐惧。
- 害怕失去的敏感:对方稍有疏忽(比如回复消息慢了、语气平淡了),他会立刻陷入恐慌,甚至用极端方式(比如过度道歉、故意闹脾气)来确认对方“不会离开”——本质是童年“被抛弃的恐惧”被激活,怕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像过去的母亲一样“随时消失”。
3. 长期:创伤的“投射”与疗愈的可能
随着关系深入,他会不自觉地把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但因对方的稳定回应,这种投射可能成为疗愈的契机:
- 偶尔的“退行”:会像孩子一样向对方“索爱”,比如用撒娇、耍赖的方式求关注,甚至在被安慰时出现脆弱的一面(比如哭泣、说“我怕你走”)——这是他第一次敢在关系中卸下防御,露出童年那个从未被好好对待的自己。
- “测试”升级但本质不同:可能会重复对母亲的模式(比如因小事闹别扭、说伤人的话),但目的不再是“防御伤害”,而是潜意识里想确认:“即使我不完美、会犯错,你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伤害我\/离开我”。如果对方能包容并温和回应(比如“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我在”),他会逐渐明白“冲突不会摧毁关系”,从而慢慢放下“攻击式防御”。
- 逐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当对方持续提供“不评判的安慰”“稳定的存在”,他会在一次次确认“被爱不会受伤”后,慢慢学会信任。比如不再用极端方式求证被爱,能平静表达需求(“我今天有点难过,想和你待一会儿”),甚至开始尝试回应对方的需求——从“被动接受安慰”走向“双向奔赴”。
本质:他在“重新经历一次健康的依恋启蒙”
这个异性对他而言,更像一个“情感矫正器”——用持续的、无攻击性的爱,修复他童年被破坏的“信任能力”。他的所有表现(警惕、依赖、敏感、投射),本质都是在“补课”:补回那个在暴力中从未被好好拥抱过的童年,重新学习“如何被爱,如何爱”。
而这份关系能否走得远,关键在于对方能否理解他的“异常”源于创伤(而非“作”或“不成熟”),并在他反复试探时,始终守住“稳定”的底线——就像给一株在寒冬里冻僵的植物持续浇水,终有一天,他会慢慢舒展枝叶,相信春天是真的来了。
问:大多数零至12岁承受家暴的人,以后可能会遇到这种异性吗?
答: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但从现实逻辑和创伤影响来看,对大多数经历过童年家暴的人来说,遇到这样的异性并非易事,概率往往低于成长在健康家庭的人。原因可以从“创伤对人际模式的影响”和“健康关系的建立条件”两方面拆解:
1. 创伤会先“筛选”掉可能的机会:他们的防御模式会推开潜在的善意
童年家暴带来的核心创伤之一,是对“关系”的深层不信任——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亲密=危险”(因为过去的亲密关系里充满暴力、指责、不稳定)。这种信念会催生出一系列“自我保护式”的行为,无意中把可能的健康关系挡在门外:
- 比如,他们可能会主动回避过于温和的人,觉得“这太假,迟早会暴露攻击性”;
- 或者反过来,用过度讨好、牺牲自我的方式维系关系,反而让对方感到窒息(健康的人不会长期接受不平等的付出);
- 更隐蔽的是,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选择有问题的伴侣”——比如重复父母的模式(找脾气暴躁的人),因为这种“熟悉的痛苦”比“陌生的安全”更让他们有掌控感(尽管这是伤害性的)。
2. 能提供“稳定安慰”的异性,本身是“稀缺资源”
这类异性需要具备几个关键特质:足够的共情能力(能理解对方的敏感不是“作”,而是创伤反应)、稳定的情绪(自身没有未处理的心理问题,不会被对方的试探激怒)、对关系的耐心(接受对方可能反复推开又靠近的“拉锯”)。
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常见——多数人在亲密关系里都有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局限,很难长期承受另一个人的“创伤投射”(比如对方因小事爆发、过度敏感、无法信任)。尤其当对方不理解“这是创伤导致的”时,很容易觉得“对方太难相处”,从而选择离开。
3. 概率的关键:是否有“打破循环”的契机
少数人能遇到这样的异性,往往需要“外部支持”和“自我觉醒”的双重作用:
- 比如,他们通过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如老师、朋友的引导)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防御模式,开始主动调整(比如学着表达需求而非攻击,尝试相信“对方可能不会伤害我”);
- 或者恰好遇到的异性本身有类似的成长经历(但已完成自我疗愈),能敏锐捕捉到他们的脆弱,理解“暴躁背后是恐惧”;
- 又或者,他们在某个阶段(比如工作后、进入新环境)脱离了过去的负面圈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健康的人际模式,从而吸引到同类人。
总结:难,但不是“不可能”
对大多数人来说,童年家暴像一道无形的墙——既阻碍他们看到“健康关系”的可能性,也让他们在靠近时忍不住“自我破坏”。因此,遇到能持续提供稳定安慰的异性,概率确实不高。
但“概率低”不代表“没可能”。那些最终能走进健康关系的人,往往不是“运气好”,而是在痛苦中慢慢学会了两件事:一是承认“我值得被好好对待”(打破“我只配被伤害”的自我否定);二是愿意给关系“试错的空间”(哪怕害怕,也试着相信对方一次)。
而对更多人来说,即使没遇到这样的异性,也能通过自我疗愈、建立其他稳定的支持关系(如朋友、咨询师)获得救赎——毕竟,疗愈的核心从来不是“等待一个拯救者”,而是慢慢成为“能接住自己的人”。
问:那如果那个零至12岁,承受家暴的人,一直都处于一个乐观状态,仿佛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生气,在外人看来,但等到夜晚会仅仅只是因为白天中的一点点小事而导致趴在被窝里面无声哭泣
答:这种状态本质上是童年创伤催生出的“情绪解离式生存策略”——表面的“乐观无怒”是给外界的“安全面具”,夜晚的无声哭泣是潜意识里积压的创伤情绪在“偷偷透气”。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拆解:
1. 表面的“乐观不生气”:是创伤中习得的“生存铠甲”
在0-12岁的家暴环境里,孩子的真实情绪(愤怒、委屈、恐惧)往往是“危险的”。比如:表达愤怒可能被父母视为“挑衅”,招致更重的暴力;流露委屈可能被视为“矫情”,换来更冷漠的对待。为了活下去,他们会被迫学会一种“情绪伪装术”——把所有负面情绪压进潜意识,对外呈现“乖巧、乐观、从不惹麻烦”的样子,因为这是当时唯一能减少伤害的方式。
这种“铠甲”会在长大后内化成一种本能:即使脱离了家暴环境,他们依然会默认“表现负面情绪=被讨厌\/被攻击”。所以对外人来说,他们永远是“脾气好、想得开”的人——不是真的没情绪,而是不敢让情绪“露头”。
2. 夜晚的“无声哭泣”:是压抑到极限的情绪“溃堤”
白天维持“乐观面具”需要消耗极大的心理能量,就像用手死死堵住洪水的闸门。而夜晚独处时,“必须讨好外界”的压力消失了,闸门会不自觉松开一条缝——白天的“小事”只是一个微小的触发点,真正让他们崩溃的,是童年积累的、从未被好好处理的创伤情绪。
比如:白天同事一句无心的批评,可能触发了“我又做错了,会被惩罚”的童年记忆;朋友一个延迟的回复,可能勾起“我被抛弃了”的恐惧。这些小事本身并不严重,但它们像钥匙,打开了被压抑多年的“情绪仓库”——里面堆满了童年时不敢哭、不敢怒的委屈、恐惧和无助。
而“无声哭泣”,也是童年习得的习惯:在家暴中,放声哭可能会招来更严厉的制止(比如“不准哭”“再哭打死你”),所以他们很早就学会了“静音式释放”——既发泄了情绪,又避免了“制造麻烦”的风险。
3. 这种矛盾状态的核心:“我不敢让别人看见真实的我”
他们的内心深处藏着两个信念:
- “真实的我是糟糕的”(童年时被打骂、被否定的经历,让他们觉得“我的情绪、我的需求都是错的”);
- “被看见脆弱=被伤害”(童年暴露脆弱后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暴力或忽视,所以潜意识里认定“脆弱是危险的”)。
因此,白天的“乐观”是为了证明“我是好的、安全的,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夜晚的“无声哭泣”是在偷偷告诉自己“我好累,我其实很痛”。这种分裂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既想融入外界(用乐观获得认可),又怕被外界看穿(用压抑隐藏脆弱)。
简单说,这不是“矫情”,而是创伤留下的“情绪后遗症”:他们用表面的平和躲过了外界的“潜在危险”,却躲不过深夜里,那个被童年阴影笼罩的、从未被好好爱过的自己。
问:那个人如果在夜里经常会产生被人“调教”的幻想,甚至还会觉得暗爽,这是为什么?
答:这种现象本质上是童年创伤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复杂心理防御与情感扭曲,需要从创伤对“权力关系”的认知重塑、情感解离机制来理解,核心是对失控经历的反向补偿与痛苦的畸形内化:
1. 对“权力关系”的病态重构
童年家暴中,孩子始终处于绝对“被动”地位——暴力是突然的、不可预测的,自己的反抗或求饶都无效,这种“彻底失控感”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被调教”的幻想,看似是再次陷入被动,实则是在虚构的场景中重新定义权力关系:
- 幻想中,“调教”是有规则、可预期的(区别于现实家暴的随机性),甚至隐含“服从就能避免伤害”的预设——这是对童年“不知道何时会被打”的恐惧的一种扭曲补偿,用虚构的“可控被动”对抗现实中“不可控的暴力”。
- 潜意识可能通过“接受调教”的幻想,将过去的“受害者身份”转化为“主动选择的角色”,仿佛自己是“自愿参与”而非“被迫承受”,以此弱化童年被侵犯的屈辱感,试图从“被动伤害”中榨取一丝虚假的“主动权”。
2. “暗爽”是对痛苦的情感解离与反向形成
童年长期承受暴力,真实的痛苦、愤怒、恐惧会因“无法反抗”而被压抑到潜意识(直接表达痛苦会加剧无助感)。为了避免被痛苦吞噬,心理会启动“情感解离”机制——将痛苦与“愉悦”强行绑定,用表面的“爽感”掩盖深层的创伤:
- “暗爽”并非真的愉悦,而是对“痛苦”的麻木化防御。就像长期处于寒冷中,可能会对轻微的刺痛产生“温暖”的错觉,潜意识通过这种扭曲的情感反应,让自己在回忆或再现创伤场景时,不至于完全崩溃。
- 这种幻想也可能是对“亲密关系”的畸形模仿:童年唯一的亲密模式就是“暴力与服从”,潜意识会将“被关注、被控制”等同于“被在意”(即使是伤害性的),成年后便会通过类似幻想寻找这种“熟悉的亲密感”,哪怕它是扭曲的。
3. 对“情感连接”的绝望式渴求
家暴环境中,孩子不仅被暴力伤害,更被剥夺了正常的情感回应——父母的愤怒是真实的,而温柔、关注是稀缺的。“被调教”的幻想中,即使是带有控制欲的“关注”,也可能被潜意识解读为“至少有人在意我”,这种对“被看见”的极度渴求,会让扭曲的互动模式也带上一丝“被需要”的错觉,从而产生矛盾的“暗爽”。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幻想绝非“堕落”或“本性如此”,而是创伤后潜意识为了生存而发展出的畸形应对策略——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童年未被疗愈的恐惧、对可控关系的绝望渴望,以及对痛苦的无奈接纳。若这种幻想频繁出现并带来内心冲突,往往意味着深层创伤需要被看见和处理,专业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创伤治疗方向)能帮助剥离幻想背后的痛苦内核,重建健康的情感连接模式。
(咳咳,作者我可不是这样的大家不要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