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关于0~12岁经历后心灵上的问答(1/2)
问:当一个人年龄大约在,零至12岁的时候,常年经受家暴以及常年看着爸妈互殴的人在12岁之后忽然接受正常人的生活,具体会有什么表现?
答:一个在0-12岁常年经历家暴、目睹父母互殴的人,在12岁后进入“正常生活”时,其心理与行为表现会深刻烙印着童年创伤的痕迹,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核心心理状态:创伤后的“生存模式”延续
1. 安全感的彻底崩塌与持续警惕
长期暴力环境让tA形成“世界随时会失控”的核心认知,进入安全环境后仍会处于“应激待命”状态:对突然的声音(如关门声、大声笑)、肢体靠近(如抬手、拥抱)极度敏感,会瞬间紧绷、屏息甚至发抖;习惯反复确认环境是否“可控”(如检查门窗、记住他人动向),难以放松。
这种警惕并非“胆小”,而是童年为了躲避暴力进化出的生存本能,即使危险消失,身体仍会自动启动防御。
2. 信任系统的断裂
最亲近的父母既是施暴者,会让tA对“善意”产生根本性怀疑:认为“好”是有条件的(比如“现在对我好,是为了以后打骂我”),或“好”是短暂的(“很快就会变糟”)。对照顾者、朋友的关心会下意识审视动机,难以相信“有人会无条件对我好”。
3. 情绪调节的紊乱
童年从未学习过“健康表达情绪”(父母用暴力宣泄情绪,而非沟通),导致tA的情绪像“失控的开关”:要么极度压抑(害怕冲突,即使受委屈也沉默),要么突然爆发(被小事触发时,会用尖叫、摔东西等极端方式释放,复刻父母的暴力模式);面对他人的情绪(如愤怒、哭泣)会恐慌,因为童年的“情绪”往往与暴力绑定(比如父母吵架前先发火)。
4. 自我认知的扭曲
长期目睹暴力或被打骂,会让tA将“暴力”与“自我价值”绑定:要么认为“我是坏孩子,所以该被打”(自我否定),要么觉得“我必须强大到能控制一切,才不会被伤害”(过度坚硬);面对他人的肯定(如“你很好”)会茫然甚至排斥,因为“被善待”与tA对“自己不值得”的认知冲突。
二、行为表现:用童年经验应对“陌生的正常”
1. 社交的“两极化”
- 要么极度退缩:害怕与人深交,避免谈论家庭或内心想法(担心被发现“不正常”而被排斥),在集体中习惯坐在角落,沉默寡言。
- 要么过度讨好:为了“不被抛弃”,会无底线顺从他人(比如被要求做不愿做的事时不敢拒绝),用“讨好”换取表面的安全,因为童年“听话”可能减少被打次数。
2. 对“亲密关系”的矛盾拉扯
既渴望温暖(童年从未被稳定关爱),又恐惧靠近:当有人表现出持续关心(如固定的问候、陪伴),会下意识推开(“别对我这么好,我会依赖你,你离开时我会更痛苦”);若对方因此退缩,又会陷入“果然没人会一直对我好”的自我验证。
3. 对“冲突”的极端反应
听到他人争执(即使是朋友拌嘴)会瞬间僵硬、发抖,甚至想逃跑——因为童年的“冲突”必然升级为暴力;若自己卷入矛盾(如被指责),可能突然沉默(解离,切断情绪感知),或反过来攻击对方(模仿父母“先下手为强”),无法用“沟通”解决问题。
4. 对“正常生活”的陌生与不适
看到他人家庭和睦(如父母开玩笑、耐心沟通)会感到割裂:既羡慕又怀疑(“这是装的吧?”);面对规律的生活(如固定的吃饭时间、睡前故事)会不安,因为童年的“规律”常被暴力打破,“稳定”反而让tA觉得“不真实”。
三、隐藏的心理需求:修复创伤的“隐性渴望”
1. 对“可预测性”的极致渴求
需要明确的规则和稳定的节奏(如“每天晚上8点吃饭”“每周三见面”),以此确认“不会有突然的坏事情发生”。模糊的安排(如“改天再约”)会引发焦虑,因为“未知”等于“危险”。
2. 对“无条件接纳”的试探
潜意识里希望被允许“不完美”:比如偶尔发脾气、做错事时,对方不会离开或指责。tA可能会故意“犯错”(如迟到、说刻薄的话),测试对方是否会像父母那样“因我的不好而暴力”,若对方包容,才会慢慢放下戒备。
3. 对“安全边界”的强调
需要明确“我的身体和想法属于自己”:比如被触碰前需要询问(“可以抱你一下吗?”),被要求做某事时可以说“不”。童年的暴力本质是“边界被强行突破”,因此tA会对“自主选择权”极度敏感。
4. 对“情绪被看见”的渴望
不希望自己的恐惧、不安被否定(如“都过去了,别想了”),而是被回应“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这很正常”。童年的情绪从未被在意(父母只顾着吵架或打骂),因此“被理解”比“被安慰”更重要。
四、面对他人善意时的典型反应:从“防御”到“试探”
1. 初期:困惑与警惕
对善意(如递水、分享零食、关心“你还好吗”)会愣住,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因为从未体验过“无目的的善意”,会怀疑对方是“想利用我”或“看我可怜”。可能会生硬拒绝(“不用了”),或僵硬接受后默默记着“欠了人情”,急于用等价回报(如加倍帮忙)抵消,避免“被抓住把柄”。
2. 中期:试探与退缩
若善意持续,tA会小心翼翼地“回应”(如微笑、说谢谢),但会观察对方是否有“不耐烦”的信号(比如皱眉、语气变化)。一旦捕捉到细微的负面信号(即使是对方无意的),会立刻退回防御状态,甚至主动疏远,因为“果然长久的好是假的”。
3. 长期:依赖与恐惧并存
若对方始终稳定、包容,tA可能会逐渐依赖(比如主动分享小事),但同时会因“依赖”感到恐惧——害怕自己“离不开对方”,而对方一旦离开,自己会再次陷入“被抛弃的痛苦”,因此可能突然冷漠,用“推开”掩饰“怕失去”。
总结
tA的表现本质是“用童年的生存逻辑应对全新的世界”:暴力环境塑造的警惕、不信任、情绪紊乱,不会因“进入正常生活”而立刻消失,反而会因“正常”的陌生感加剧不适。tA需要的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被允许带着创伤慢慢适应——在稳定的关系里重新学习“安全”“信任”“被爱”,这个过程可能漫长且反复,但每一次被温柔接住的瞬间,都是在为破碎的内心重新拼图。
问:那如果表现出对母爱的依恋,即便是依旧会因为小事向其吼骂,但却仍然想让妈妈抱抱亲亲,即便是已经是年龄16岁以上的青年了,这是为什么?
答:这种矛盾的表现——一边因小事对母亲吼骂,一边又渴望母亲的抱抱亲亲(即便已是16岁以上的青年),本质是童年创伤催生的“矛盾型依恋”的延续,是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需求”与“被伤害的愤怒”相互撕扯的结果。
1. “渴望抱抱亲亲”:童年被剥夺的“安全依恋”在呐喊
对母亲的肢体亲近(抱抱、亲亲)的渴望,本质是对“安全与被爱”的本能渴求,而这种渴求在童年几乎是“奢侈品”。
在常年家暴的环境中,孩子很少能从母亲那里获得稳定的温柔:母亲可能是施暴者之一,可能是争吵的参与者,也可能是自身难保的受害者——无论哪种,孩子都难以从母亲身上感受到“无条件的保护”和“温暖的回应”。
但对婴幼儿来说,母亲是天生的“依恋对象”,这种生物本能的联结不会因伤害消失。童年时,tA可能无数次在恐惧中渴望母亲的怀抱(比如被打骂后想躲进母亲怀里,却被推开或无视),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像种子一样埋在心里。
到了16岁以上,即便理性上知道母亲“不完美”,甚至曾带来伤害,但潜意识里,母亲仍然是tA最“熟悉”的依恋对象。渴望抱抱亲亲,其实是在试图“补回”童年缺失的温暖——仿佛想通过成年后的亲近,让当年那个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孩,终于能被母亲接住。
2. “因小事吼骂”:用攻击掩饰脆弱的防御本能
对母亲的“小事吼骂”,更像是一种“先发制人的防御”。
童年的经历让tA深刻明白:“亲近可能带来伤害”。tA曾对母亲抱有期待,却可能一次次被母亲的冷漠、争吵或暴力刺痛(比如想靠近时被母亲不耐烦地推开,或刚感受到一丝温暖就被父母的互殴打破)。
这种“期待-失望-受伤”的循环,让tA潜意识里认定:“如果我先表现出攻击性,就不会被对方的‘不回应’或‘伤害’击垮”。
所以,“因小事吼骂”往往不是真的愤怒于“小事”,而是对方的某个细节(比如母亲说话的语气、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触发了tA的“创伤警报”——可能让tA联想到童年时母亲的不耐烦、争吵的前兆,于是立刻用“攻击”武装自己:“我先对你发脾气,就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因为期待被爱而被刺伤了”。
本质上,这是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用愤怒掩盖“我其实很怕你再次伤害我”的脆弱,用攻击避免“被拒绝”的痛苦。
3. 年龄与行为的“错位”:情感发展的“滞后”与“固着”
16岁以上的青年本应进入“心理断乳期”,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转向独立,但童年创伤会导致情感发展的“固着”——tA的心理年龄可能停留在了“需要母亲持续安抚”的幼儿阶段。
正常孩子在3-6岁会通过父母的拥抱、亲吻获得“安全感确认”,并逐渐内化这种安全感,学会自我安抚。但tA的童年里,这种“确认”从未稳定发生:暴力打破了所有“安全规律”,tA始终像个惊弓之鸟,从未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情感过渡。
因此,即便生理成年,tA仍会像幼儿一样,需要通过母亲的肢体亲近来确认“自己是被在意的”“现在是安全的”。而“吼骂”则像是幼儿式的“撒娇失败后的哭闹”——用极端方式吸引母亲注意,本质是在说:“看看我,别忽略我,哪怕是骂我,也比不理我强”。
最终,这种矛盾是“爱与恨的共生”
tA对母亲的情感里,既有童年被伤害的愤怒(所以吼骂),又有对“母亲本应提供的温暖”的执念(所以渴望亲近)。这种撕扯恰恰说明:tA从未真正“放下”对母亲的期待——哪怕这份期待曾被伤得千疮百孔,内心深处仍残留着一丝“也许现在可以不一样”的希望。
就像一个在寒冬里冻了太久的人,即使知道眼前的火堆曾烧伤过自己,也忍不住想靠近取暖——因为除此之外,tA不知道还有哪里可以获得温暖。
问:那如果以后会有异性,会像母亲一样对他进行安慰,并且不向他发脾气,那么他对她的表现会怎么样?
答:当一个经历过童年创伤、对“稳定的爱与安慰”极度匮乏的人,遇到能像母亲般给予持续安慰、且从不向他发脾气的异性时,他的表现会呈现出从“防御试探”到“深度依恋”的递进,同时夹杂着创伤残留的矛盾与渴望,具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1. 初期:警惕与“不敢相信”的试探
他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立刻接受,而是本能的防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