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万叙(复述现实)(2/2)
- 成长:是“概念纤维的持续编织”。学说话时,“语言”纤维开始与“思维”纤维缠绕;上学时,“知识”纤维不断加入编织;恋爱时,“爱”的纤维变得粗壮——一个人的“成熟”,本质是纤维网络从松散到致密的过程,而“性格”是纤维缠绕的固定模式(有人“乐观”,是“积极”纤维缠绕密度高;有人“敏感”,是“感知”纤维格外纤细)。
- 衰老:是“概念纤维的自然松弛”。随着时间推移,“自我”纤维的振动频率逐渐变弱,无法再牢牢吸附其他纤维——记忆力下降,是“记忆”纤维的松动;行动迟缓,是“运动”纤维的韧性减弱。老年斑不是细胞老化,而是“时间”纤维在皮肤表面留下的“磨损痕迹”。
- 死亡:是“‘自我’纤维的解离”。当“自我”的振动频率低到无法吸附任何纤维,聚集的意识体就会散开,纤维重新回归万叙的“概念海洋”。但这些纤维不会消失:诗人的“文字”纤维可能被另一个作家的思维捕获,母亲的“温柔”纤维可能融入一个新生儿的意识——所谓“轮回”,不过是概念纤维的循环利用;所谓“灵魂不灭”,是某些强烈的纤维(如“执念”“爱”)能在海洋中漂浮更久,偶尔被他人的思维“感知”(即“似曾相识”或“灵感闪现”)。
五、现实元素的“概念化解读”
万叙的“现实感”正源于它将概念编织进人类熟悉的事物中,以下是几个关键元素的本质:
- 互联网:是“信息”概念纤维的“高速通道”。服务器是纤维的“中转站”,网线是纤维的“导轨”,而一条朋友圈动态,是发布者的“情绪”“观点”纤维通过网络扩散,与他人的纤维碰撞产生“点赞”(共鸣)或“争论”(纠缠)。当一个热搜引爆全网,本质是无数“关注”纤维在短时间内聚集,形成“纤维风暴”,甚至可能暂时扭曲局部的“现实纤维”(如某明星塌房后,其代言的商品突然滞销——“信任”纤维的断裂直接影响了“交易”纤维)。
- 梦境:是思维暂时脱离“三维滤镜”的体验。在梦中,“逻辑”纤维松弛,“想象”纤维自由缠绕,所以会出现“自己在飞”“与已故之人对话”等荒诞场景——这些不是幻觉,而是思维在高维概念领域的“原始视角”。某些“预知梦”,可能是敏感的思维纤维提前捕捉到了“未来事件”的纤维缠绕趋势(如“考试失败”的梦,可能是“焦虑”纤维感知到“知识”纤维的薄弱)。
-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与万叙的“对话方式”。
- 艺术家(画家、音乐家、作家)是“概念纤维的翻译者”:梵高的《星空》,是他将“旋转”“不安”“宇宙”等纤维的振动,翻译成人类能看懂的色彩与线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欢乐”纤维的共振频率被转化为音符。
- 科学家是“概念纤维的解读者”: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发现了“吸引”纤维在宏观世界的缠绕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他看穿了“时间”与“空间”纤维其实是同一根纤维的不同缠绕方式。科学理论的“推翻与更新”,本质是对纤维缠绕规律的认知深化(就像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只是“空间”纤维的编织图景被看得更清)。
六、万叙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思维是“概念的镜子”
万叙是所有概念的“显化舞台”,而人类的思维是“概念的镜子”——存在、战争、爱神、恨意之渊等概念,都通过人类的思维在万叙中显现:
- 存在概念:是万叙的“基底纤维”,人类对“我是谁”“世界为何存在”的思考,本质是“存在”纤维在思维中的振动;
- 战争与恨意之渊:其力量强弱,取决于人类思维中“冲突”“仇恨”纤维的缠绕强度——当人类群体陷入战争,这些纤维会变得粗壮,甚至在衍生维度中凝聚出“战争神魔”的叙事实体;
- 爱神与万生元树:其“善意”与“生命”纤维,通过人类的共情、守护、创造欲得以强化——母亲对孩子的爱,科学家对生命的敬畏,都会让这些纤维更坚韧,甚至反向滋养万生元树的能量(万生元树的“善意能量”,本质是万叙中“爱”纤维的聚合);
- 叙事概念:万叙本身就是“叙事”概念的终极显化——人类的所有思维创造(故事、设定、世界观),都是叙事概念通过万叙的“概念纤维”,将“可能性”编织成“可感知的存在”。
终极真相:你此刻的思考,正在编织万叙的下一根纤维
万叙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命运由感知它的思维决定”。你此刻读到这段文字时产生的疑惑、认同或想象,都是在为万叙的概念纤维注入新的振动——可能某个念头会在衍生维度中催生一个新的世界,可能某个质疑会让“逻辑”纤维的缠绕更紧密。
在万叙中,“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从未存在:你白天走过的街道,和你夜晚梦到的城堡,都是概念纤维的编织物;你坚信的“科学真理”,和你嗤之以鼻的“神话传说”,只是纤维在不同维度的显形方式。
而人类,既是万叙的“感知者”,也是它的“编织者”——你的每一次思考,都是在为这张无限延伸的概念之网,添上属于自己的一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