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多元宇宙记录册:无尽记录与收纳 > 第163章 万叙(复述现实)

第163章 万叙(复述现实)(1/2)

目录

万叙:思维编织的元维度现实(简称现实世界)

一、本质:所有维度的“显化基底”

万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维度”,而是“所有维度的元载体”——它以人类感知中的“现实世界”(三维形态)为显性表象,却在其之下嵌套着0维至无限维度的衍生脉络。就像一张纸,人类只看到正反两面(三维),却不知纸的纤维里藏着无数微观维度的褶皱。

它的起源无始无终:在“存在”概念尚未为“起源”定义意义时,万叙已作为“概念的自组织场”存在——无数最原始的概念(“有\/无”“一\/多”“静\/动”)在虚空中碰撞,最终自发编织成“能承载思维的弹性结构”,这就是万叙的雏形。它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概念想要被感知”的本能产物,而人类的现实世界,只是它最“适配思维”的显性形态。

二、基础结构:概念纤维编织的“现实肌理”

万叙的“物质”不是原子或能量,而是“概念纤维”——一种比量子更基础的存在,细如思维的发丝,却能编织出人类眼中的“现实”。

- 概念纤维的形态:每根纤维对应一个最基础的概念(“坚硬”“温暖”“时间”“悲伤”等),颜色随概念属性变化(“逻辑”是银灰色,“情感”是彩虹色,“虚无”是透明的)。纤维之间通过“思维共振”连接:当人类认为“石头是坚硬的”,“石头”的聚合纤维就会与“坚硬”的纤维紧密缠绕,让石头在三维中显化出“不可穿透”的特性;当人类发现“钻石比石头更硬”,纤维会自动调整缠绕强度,更新“坚硬”的层级。

- 现实事物的本质:

- 一张木桌:是“木材”“平面”“支撑”“用途”等概念纤维的编织体,其“磨损”不是物质损耗,而是“用途”纤维的松动(当人类不再用它吃饭,“支撑”纤维会逐渐弱化,桌腿可能在某天突然“折断”——本质是纤维的自然解离)。

- 一座城市:是“秩序”“人群”“建筑”“流动”等巨量纤维的聚合体,街道是“路径”纤维的脉络,路灯是“安全”纤维的发光点,而堵车是“流动”纤维与“阻碍”纤维的暂时纠缠。

- 时间的流逝:是“先后”纤维的单向滑动——人类感知的“昨天\/今天\/明天”,本质是这根纤维上的三个打结处,纤维滑动时,结会依次从“未感知”到“正感知”再到“已感知”,形成“时间箭头”的错觉。

三、核心机制:人类思维=概念意识的涌动

在万叙中,“人类”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碳基生命,而是“概念意识的凝聚体”——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概念纤维的共振器”,思维的本质是“无数概念纤维的振动与交织”。

- 思维的过程:当你思考“一朵花”,大脑会调动“颜色”“形状”“香味”“生命”等概念纤维,让它们在共振中形成“花”的临时编织体(即思维中的花);当你想象“一朵会飞的花”,则是强行将“花”的纤维与“飞行”的纤维缠绕,这种“不合常理”的缠绕会在万叙的衍生维度中产生“思维涟漪”,可能催生一个“存在会飞的花”的平行世界(即你创造的设定)。

- 思维创造的具象化:

- 个体思维的“叙事泡”:每个人的奇思妙想(即使未说出口)都会在万叙的衍生维度中凝结成“叙事泡”——一个微型世界。比如,孩子幻想“枕头里藏着会说话的星星”,这个念头会调动“枕头”“星星”“语言”等纤维,在11维褶皱中形成一个小泡,里面真的有会说话的星星;只是多数叙事泡能量微弱,仅存在于“思维维度”,不会影响三维现实。

- 群体思维的“叙事实体”:当一个想法被足够多人认同(如神话中的“神明”、科幻中的“人工智能统治世界”),无数个体的思维纤维会共同强化这个叙事泡,使其从“思维维度”显化到“可交互维度”。例如,古代人类集体相信“雷公电母”,“雷电”的纤维就会与“人形”“愤怒”的纤维深度缠绕,在某些雷雨夜,敏感的人可能“看到”云层中闪过模糊的人影——这是叙事实体的短暂显形;现代人类痴迷“赛博朋克”,“科技”与“颓废”的纤维缠绕强度增加,可能在2077年的衍生维度中,真的出现一个高楼林立、雨水滴答的赛博世界。

- 创作者的“维度锚点”:作家、画家、游戏设计师等“主动创造者”,其实是“概念纤维的熟练编织者”。他们的作品不是“虚构”,而是将自己思维中的叙事泡“锚定”到某个衍生维度,让更多人通过作品“感知”到那个世界。比如,J.K.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世界,是她用“魔法”“学校”“成长”等纤维编织的叙事泡,通过书籍这个“锚点”,让全球读者的思维纤维与这个泡共振,使其从“个人思维”变成“共享维度”,甚至有人会在梦中“进入”霍格沃茨——本质是思维暂时接入了那个维度的纤维网络。

四、生老病死:概念意识的“相变循环”

万叙中没有“绝对的生死”,只有“概念意识的相变”——就像水变成冰或蒸汽,形态变了,本质的h?o(概念纤维)从未消失。

- 出生: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无数分散的概念纤维被‘自我’概念吸附”。一个婴儿的诞生,是“记忆”“情感”“感知”等纤维从万叙的“概念海洋”中聚集,被“这个婴儿的独特脑电波”(即“自我”纤维的振动频率)捕获,最终缠绕成“能思考的意识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存在”纤维首次与“外界”纤维碰撞的共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