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集:工匠的工坊(2/2)
工坊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或蹲或站,有的记笔记,有的动手尝试,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织机的咔嗒声、工匠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热闹的景象。阿吉忙着给大家分发图纸,汗水浸湿了他的后背,却笑得格外开心。阿竹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时不时还能插上两句,把鲁伯教他的技巧分享给其他工匠。
晌午时分,咸阳来的官员路过工坊,看到里面的景象,不禁点头称赞。老铁见状,走上前拱手道:“大人,这些工匠都是来自各郡的好手,我们把改良的手艺教给他们,他们再带回各自的郡里,这样大秦的农具、织机、储物器具就能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也能越过越红火。”
官员笑着说:“你们做得好!陛下举办丰收庆典,就是为了让各郡互通有无,共享成果。你们这跨郡工匠工坊,正是陛下想看到的。”说着,他从随从手里拿过一卷文书,递给老铁:“朝廷决定启动‘全国工匠技术共享’机制,以后各郡的工匠可以定期交流,共享图纸,推动大秦手工业技术标准化。你们这工坊,就是第一个试点!”
老铁接过文书,双手紧紧攥着,激动得眼眶发红。苏娘、鲁伯和其他工匠们也围了过来,听着官员的话,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阿吉兴奋地喊道:“太好了!以后我们就能经常和其他郡的工匠交流了,肯定能改良出更多好东西!”
午后的阳光透过工坊的木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工匠们依旧在忙碌着,有的在给偏远郡的工匠讲解图纸,有的在演示工具的使用技巧,有的则在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良器具。工坊旁的工具架上,摆着各郡改良的工具,每一件都刻着工匠的名字,老铁的短辕犁、苏娘的织梭、鲁伯的储粮竹筐,还有其他工匠带来的改良刨子、凿子、纺车,一件件都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石匠拿着图纸,和几个巴郡的工匠一起,在短辕犁旁仔细研究,时不时还比划着犁的结构。他转头对老铁说:“师傅,等俺回去,就照着图纸做几十把短辕犁,分给村里的农户。明年丰收了,俺一定带着新粮来谢你!”老铁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为了大秦的百姓。只要你们能把手艺用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
苏娘则被一群西域的商队首领围住,他们对改良的织机很感兴趣,想把织机和织梭带回西域。苏娘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织机的原理,还当场演示了如何织布。一个西域首领笑着说:“大秦的工匠真是厉害!这织机要是能传到西域,我们就能织出更好的锦缎,和大秦的贸易也能更红火。”
鲁伯那边,几个南海郡的木匠正在向他请教如何用当地的竹子编储粮竹筐。鲁伯听他们说南海潮湿,便建议他们在油纸外再涂一层蜂蜡,这样防潮效果更好。南海郡的木匠们连连点头,说回去就试试。
夕阳西下时,庆典的锣鼓声渐渐响起,工坊里的工匠们才渐渐散去。老铁、苏娘、鲁伯站在工坊前,望着远去的工匠们,脸上都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阿吉拿着一本登记簿走过来,笑着说:“师傅,今天一共有八十个工匠来交流,我们输出了三十套改良农具、织机的图纸,还有很多工匠都记下了技术要点。”
老铁接过登记簿,翻了翻,欣慰地说:“好,太好了。只要这些手艺能传到各郡,大秦的手工业就能更上一层楼。”鲁伯捋了捋胡须:“以后每年庆典,咱们都办这个工匠工坊,让更多的工匠能交流手艺,共享成果。”苏娘点头道:“我回去就和蜀郡的工匠们商量,再改良几种织梭,明年带来给大家看。”
这时,天边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庆典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绚烂夺目。老铁望着烟花,突然喊道:“大伙儿,明年庆典,咱们再聚!”苏娘和鲁伯也跟着喊道:“再聚!”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引来周围百姓的阵阵欢呼。
工坊旁的工具架上,那些刻着工匠名字的工具在晚霞的映照下,闪着温暖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更是跨郡协作的见证,承载着大秦工匠们的匠心与梦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改良的手艺会传遍大秦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大秦的民生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