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集:工匠的工坊(1/2)
匠心同契
楚地的晨光刚漫过庆典的彩绸,老槐树下已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老铁赤着胳膊,正抡着铁锤敲打短辕犁的犁头,火星溅在他古铜色的臂膀上,又簌簌落在铺着麻布的地面。不远处,苏娘正弯腰调试织机,指尖抚过新换的织梭,耳边是琅琊郡鲁伯劈竹的脆响——跨郡工匠工坊的木架刚搭起半人高,三郡工匠的身影已在晨光里织成一幅忙碌的图景。
“老铁,你这犁辕再削薄半寸,是不是更省力气?”鲁伯扛着一捆青竹走来,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竹屑。他放下竹捆,蹲在老铁身边,手指戳了戳犁辕的弧度。老铁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拿起木尺量了量:“鲁伯眼毒,这辕子按楚地山地改的,原就比老犁短三尺,再削薄些,小个子农户也能驾得动。”
两人正说着,苏娘抱着个木盒快步走来,盒里装着蜀郡带来的织梭。“你们瞧瞧这个。”她将织梭递过去,指尖捏着梭尾的凹槽,“原先的梭子是整木挖的,沉得很,织娘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咱把中间掏空,嵌了层薄竹片,重量减了三成,还不影响走线。”
老铁接过织梭,掂量了两下,又递给鲁伯。鲁伯眯着眼看了半晌,突然眼睛一亮:“这法子妙!我编竹筐时,也能在筐壁里嵌层薄木片防漏。”苏娘闻言笑了:“正想跟鲁伯请教呢,织机的踏板若是用你那编筐的韧竹做,怕是比硬木更耐磨。”
说话间,又有几个身影从大道上走来,是蜀郡和琅琊郡的工匠们。蜀郡的年轻工匠阿吉扛着半架拆解的织机,肩上还挂着一卷图纸;琅琊郡的小徒弟阿竹跟在鲁伯身后,手里提着装满竹篾的竹篮。老铁望着他们,突然扯开嗓子喊:“都搭把手!先把木架立起来,晌午前得把展台摆妥!”
众人应和着上前,搬木柱的搬木柱,拉绳索的拉绳索。楚地的木匠们熟悉本地木料的特性,教蜀郡工匠如何避开木结;蜀郡工匠则带来了改良的刨子,几下就将粗糙的木柱刨得光滑;琅琊郡的工匠们擅长编织,用竹篾在木架上缠出花纹,既牢固又好看。日头升到头顶时,一座两丈高的木构工坊已立在庆典广场东侧,坊檐下挂着红绸,上面写着“跨郡工匠工坊”六个大字,笔锋遒劲,是楚地的教书先生特意题写的。
工坊内分了三个区域,左侧是农耕器具区,中间是纺织器具区,右侧是储物器具区。老铁将改良的短辕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犁头闪着冷光,犁辕弧度流畅,旁边还放着老犁做对比,一长一短,一粗一细,差别一目了然。苏娘则将织机架在中间,织机上绷着半匹锦缎,彩线在经纬间穿梭,旁边摆着十几个不同样式的织梭,有木的、竹的,还有嵌了牛角的。鲁伯的储粮竹筐堆在右侧,大的能装两石粮,小的只够装半斗,筐壁上都编着细密的纹路,凑近看能发现夹层里嵌着油纸。
“听说今儿来的工匠不少,有从九原郡来的,还有从南海郡来的。”阿吉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工坊外涌动的人群。老铁拍了拍他的肩:“来的都是求手艺的,咱把真本事拿出来,教给他们,比啥都强。”话音刚落,就听见外面传来喧哗声,一群穿着粗布衣裳的人簇拥着走进来,为首的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手里攥着一把磨损的老犁,正是从巴郡来的石匠。
“这位师傅,俺是巴郡的石匠,听说你们改良了犁,特来瞧瞧。”石匠的声音带着几分拘谨,目光却紧紧盯着短辕犁。老铁见状,拉着他走到犁前,指着犁辕说:“兄弟,你看这辕子,原先是直的,耕地时得使劲往前拽。咱改成弧形,贴合牛的脊背,牛省劲,人也省力。再看犁头,加了个小凹槽,能把土翻得更匀,山地里种庄稼,就怕土块大,这犁能解决大半问题。”
石匠蹲下身,伸手摸了摸犁头的凹槽,又对比了自己手里的老犁,眼睛越睁越大:“俺们那儿都是山地,老犁一天耕不了两亩地,要是有这犁,起码能多耕三亩!”老铁笑了,转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卷图纸:“这是短辕犁的图纸,尺寸、用料都写得清清楚楚,你拿回去,照着做就行。要是有不明白的,随时来问我。”
石匠接过图纸,双手微微颤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围的工匠们见了,也纷纷围拢过来,有的问织机的改良技巧,有的问竹筐的编织方法。苏娘拿起织梭,演示给几个织工看:“你们试试这个梭子,握在手里,用拇指顶住凹槽,轻轻一推就能过去。”一个穿蓝布衣裳的织娘接过织梭,在织机上试了一下,惊喜地说:“真轻!比我家里的梭子快多了,这样一天起码能多织半匹锦!”
鲁伯则被一群木匠围着,他拿起一根竹篾,演示如何编防渗层:“先编一层粗竹篾,再铺一层油纸,最后编一层细竹篾,这样粮食装进去,不怕潮,不怕虫,存三个月都不霉。”说着,他拿起一个小竹筐,递给身边的木匠:“这个你拿回去,拆开看看,照着编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