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85集:医工的义诊

第1285集:医工的义诊(1/2)

目录

药香满庆典

楚地的秋阳格外暖,金灿灿的光洒在“天下同庆”的红绸上,与市集里的喧闹、农耕展台的麦香交织在一起,酿出浓浓的庆典气息。而在市集一角,几顶青布帐篷连成一片,帐篷前悬挂的“跨郡义诊”木牌下,药香正袅袅升起,成了这场丰收盛会里最安心的底色。

素问牵着马赶到时,楚地的医工们已将帐篷搭好。她一身素色布裙,肩上挎着的药箱沉甸甸的,里面除了银针、瓷碗,还整齐码放着两本线装册子——那是她花了三个月时间,结合楚地湿热、桂林多瘴、酒泉风寒的地域特点,编撰的《四时防疫手册》与《瘴气防治手册》。“素问姑娘来了!”楚地医工老周笑着迎上来,指了指旁边的两个帐篷,“桂林郡和酒泉郡的同僚刚到,正清点药材呢。”

顺着老周的手势望去,左侧帐篷里,几个穿着靛蓝短褂的医工正将一捆捆带着露水的青蒿码放整齐。为首的是桂林郡医工首领阿桂,见素问过来,他举起一束青蒿笑道:“素问姑娘,你瞧这青蒿,刚从桂林运过来,叶片厚实,煮水防瘴气最是管用!”右侧帐篷里,酒泉郡的医工们则在整理麻袋里的防风,根茎粗壮,带着沙土的气息。首领石风搓了搓粗糙的手:“咱酒泉的防风,经了戈壁的风吹日晒,治风寒咳嗽疗效奇佳,这次带了足足两百斤!”

素问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帐篷前的空地:“既如此,咱们分工协作。楚地医工负责问诊分诊,老周你经验丰富,主看内科杂症;桂林郡的诸位,在东侧设个宣教点,教村民辨识青蒿,演示煮水之法;酒泉郡的同仁,西侧设点,讲解防风的用法,顺带熬制防风水。”她顿了顿,从药箱里取出印好的手册,“这些册子,凡来问诊或学习的村民,每人送一本,让大家把防病的法子带回家。”

众人齐声应和,很快忙碌起来。楚地医工们在中间帐篷前摆好长桌,铺上干净的麻布,将艾草、当归等常用药材一一陈列;阿桂带着桂林医工,在青蒿堆旁支起陶锅,点燃柴火,翠绿的青蒿投入水中,很快便飘出清苦的香气;石风则指挥着酒泉医工,将防风切片,放进大铁壶里熬煮,醇厚的药香与青蒿的清苦交织,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义诊点刚布置妥当,就有村民好奇地围了过来。起初只是几个老人探头探脑,见医工们和蔼可亲,便渐渐放下戒备。第一个上前问诊的是个拄着拐杖的老妇人,她捂着心口,眉头紧锁:“大夫,我这心口疼了好些日子,干活稍累些就喘不过气。”老周连忙让她坐下,细细问诊,又号了脉,沉吟道:“大娘,你这是气血不足,加之劳作劳累,心肺稍有亏虚。我给你开个方子,用当归、黄芪炖鸡,补补气血,平日里少干重活,多歇息。”说着,他拿起毛笔,在麻纸上写下药方,又叮嘱道:“这方子抓药后,先煎黄芪当归,再放鸡肉,慢炖一个时辰,每周吃两次,保管见效。”老妇人接过药方,又领到一本《四时防疫手册》,激动得连连作揖:“多谢大夫,多谢大夫!以前看病要走几十里路去县城,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还能拿方子,真是太好了!”

有了第一个,村民们便络绎不绝。问诊的队伍越排越长,楚地医工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号脉,有的开方,有的取药,分工明确。素问穿梭在帐篷之间,时而帮老周看诊疑难病症,时而到东西两侧的宣教点查看情况。

在桂林郡的宣教点,阿桂正拿着一株青蒿,给围坐的村民讲解:“大家看,这就是青蒿,叶子边缘有锯齿,闻着有清苦味。每年春夏之交,瘴气盛行,取三五片青蒿,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煮一炷香的时间,放温后饮用,就能预防瘴气入侵。”他边说边演示,拿起一片青蒿递给身旁的村民:“你们摸摸,叶片厚实的才管用,要是叶子发黄发蔫,药效就差了。”

一个年轻媳妇举手问道:“大夫,这青蒿煮的水,小孩子能喝吗?”阿桂笑着点头:“能喝,不过小孩子用量减半,煮得淡些,免得苦得喝不下去。要是家里有孩子常闹肚子,也可以用青蒿煮水给孩子洗洗手脚,能祛湿气。”村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随身的柴刀,在地上比划着青蒿的样子,生怕记不住。

西侧的酒泉宣教点同样热闹。石风舀起一勺熬好的防风水,递给一个咳嗽的汉子:“兄弟,你这咳嗽听着带着风寒,先喝碗防风水暖暖身子。这防风啊,不仅能治风寒咳嗽,还能祛风除湿,家里有人关节疼,用防风泡酒擦,也能缓解。”汉子接过碗,一口饮下,温热的药水下肚,喉咙顿时舒服了不少,他咧嘴笑道:“这水喝着温乎乎的,喉咙不那么痒了!大夫,我能多带几碗回去给家里老人喝吗?”石风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那边有陶壶,你自己盛,记得让老人趁热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