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284集:学子的汇演

第1284集:学子的汇演(2/2)

目录

情景剧开场,楚地的虎子和阿禾率先上前,手里捧着稻穗和桑叶。“大家请看这个‘粮’字。”虎子举起写有“粮”字的木牌,阿禾则展示着稻穗,“左边是禾苗,右边是良善的‘良’,有了茁壮的禾苗,才能长出好粮食,养活天下人。”接着,他们又教认“桑”字,阿禾指着木牌上的字:“‘桑’树能养蚕,蚕能吐丝,丝能织锦,这就是咱楚地和蜀郡、西域通商的宝贝!”台下的百姓听得入神,有人指着“粮”字念叨:“原来这字里藏着这么多道理,以前只知道认,从没想过这么深。”

随后,雁门郡的阿雪带着伙伴们登场,手里捧着一块冰和写有“雪”“冰”二字的木牌。“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会下厚厚的雪。”阿雪说着,模仿雪花飘落的样子,“‘雪’字上面像天空,”她还拿出冻梨分给台上的伙伴:“这就是用‘冰’冻过的果子,甜里带着凉,是咱雁门冬天的味道。”台下的南方百姓看得新奇,纷纷探头张望,想看看这北方的“冰果子”究竟是什么模样。

最后,韩郡的小墨领着一群“小先生”走上台,铺开竹简和笔墨。“‘书同文’,不仅是认字,更是让天下人能顺畅沟通。”小墨说着,拿起毛笔在竹简上写下一份简易契约,“就像这份契约,不管是楚地的农夫,还是韩郡的商人,一看就懂,再也不怕因为字不一样闹误会。”孩子们跟着小墨一起写,虽然笔触稚嫩,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竹简上的小篆整齐排列,透着一股子郑重。

情景剧的高潮,是所有孩子齐聚台前。新先生捧着一张巨大的帛布走上台,帛布中央空着,四周写满了孩子们之前学过的字。“现在,我们一起写下‘天下同兴’四个大字!”新先生话音落下,孩子们纷纷拿起毛笔,蘸上墨汁。楚地的孩子握着笔,想起田里的稻穗;雁门的孩子握着笔,念着北方的风雪;韩郡的孩子握着笔,想着往来的商队。他们的手臂轻轻挥动,墨汁在帛布上晕染开来,一个个工整的小篆渐渐成型——“天”字开阔,“下”字沉稳,“同”字紧密,“兴”字昂扬。

当最后一笔落下,“天下同兴”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百姓们激动地拍手叫好,各郡的官员也纷纷点头称赞。咸阳来的学官站起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台上的孩子们:“以前总说‘书同文’是国策,今日见了这些孩子,才知道这国策真正落了地。文字通了,人心就通了;人心通了,天下才能真正同兴!”

汇演结束后,孩子们还没来得及放下毛笔,就有百姓围了上来。一位白发老者指着帛布上的“天下同兴”,颤声说:“娃娃们,能把这字送给我吗?我要挂在家里,让子孙都看看,咱大秦的字多好看,咱大秦的天下多有盼头!”还有商人模样的人拉着小墨:“小先生,你写的契约能给我一份吗?以后我去楚地做买卖,就照着这个写!”

孩子们笑着点头,有的把自己写的字片送给百姓,有的则在新先生的指导下,又写下几幅“天下同兴”。阳光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洒在那些带着墨香的字上,也洒在台下每个人的心里。新先生望着这一幕,轻声说道:“这些孩子,就是大秦的未来。他们笔下的字,不仅是符号,更是天下同兴的希望啊。”

远处的老槐树上,“天下同庆”的红绸随风飘动,与台上的“天下同兴”遥相呼应。这场由稚子演绎的“书同文”汇演,不仅是一场庆典的热闹,更是大秦文化交融的缩影——一个个汉字,像一条条纽带,将不同地域的人紧紧相连;一群群孩子,像一颗颗种子,将“天下同兴”的信念播撒在广袤的土地上。而这,正是“书同文”最深沉的意义,也是大秦走向兴盛的根基所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