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集:功成暂别,医者仁心(2/2)
素问笑着点头,拿起镰刀示范收割:“割的时候要留三分根,来年还能再长。”她一边收割一边讲解,“续骨草要选叶片肥厚的,趁着露水没干时采,药效最好。”
采收的药材被晾晒在医署的空场上,阳光晒过的药香弥漫了半座城。药工们将晒干的药材分类整理,续骨草扎成小捆,止血藤切成小段,整齐地码在药架上。看着原本空荡荡的药架被渐渐填满,医署里的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笑意。
三个月后,赵地军营传来急报,一批士兵在演练中受伤,急需大量止血、续骨的药材。素问带着学徒们连夜调配药膏、煎制汤药,李伯则指挥药工们打包药材,天不亮就送往前线。当军营的信使回来传话,说“药材充足,伤员皆得救治”时,医署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慌了手脚,得求爷爷告奶奶地找山民采药。”李伯捧着新晒好的续骨草,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咱们自己种的药,足够支撑半个军营,再不用看天脸色了。”
自此,赵地医署的药田声名渐起。附近州县的医官纷纷派人来学习种药技术,素问干脆在医署开设了药植课,每日午后教大家辨识药草、讲解种植技巧。小豆子成了她的得力助手,不仅能独立打理药田,还能给外乡来的学徒授课。
日子一天天过去,邯郸城的百姓也渐渐习惯了医署药田的存在。有妇人带着孩子来求医时,会顺便给药田浇浇水;猎户进山打猎归来,会特意绕到医署,给李伯捎来些改善土壤的山泥。药田边的木牌上,渐渐被人添了许多新的种药心得,墨迹虽浅,却透着满满的暖意。
半年后的深秋,长安医署传来调令,要素问即刻返程另有任用。消息传来时,她正在药田查看新种的麦冬,李伯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走了过来,粗糙的手掌在封面上轻轻摩挲着。
“姑娘,这是我们大家一起编的《赵地药材全谱》。”李伯将册子递到素问手中,封面上“赵地药材全谱”六个字是他亲手刻的,字迹虽不工整,却力道十足,“里面记了咱们种过的十五种药材,还有太行山里能找到的草药,每种都写了性味、功效和种法。”
素问翻开册子,里面除了文字记载,还有学徒们画的药草图谱,止血藤的卷须、续骨草的叶片,都画得栩栩如生。最后几页,是李伯添的种药口诀,还有小豆子写的药田管理笔记,墨迹新旧不一,却密密麻麻写满了。
“这是……”素问的声音有些哽咽,指尖划过那些带着温度的字迹。
“姑娘教我们种药,给了赵地一份安稳。”李伯眼眶发红,“这本全谱,是赵地医者的根,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意。姑娘走到哪里,都带着赵地的药香。”
素问抬头望去,医署外的空地上,百姓和士兵正排着队领药。小豆子穿着新做的药工服,熟练地给大家分发药材,时不时还叮嘱几句煎药的注意事项。药田边,几个新收的学徒正在翻地,准备种过冬的药草,李伯的儿子提着水桶走过去,接过了学徒手里的锄头。
“医署在,医者就在。”素问轻声道,将全谱紧紧抱在怀里,“我会常回来看看的,看看你们,也看看这片药田。”
临行那日,邯郸城的百姓自发地聚在城外的官道旁。马车驶出城门时,素问掀开车帘,只见道旁站满了人,李伯领着医署的药工和学徒站在最前面,小豆子手里捧着一束刚采的野菊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百姓们手里都捧着草药,止血藤、续骨草、蒲公英……各色药草凑在一起,汇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马车缓缓驶动,道旁的人们纷纷挥手,嘴里喊着“姑娘保重”“常回来看看”。素问将《赵地药材全谱》放在膝头,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药香,那是太行山脉的气息,是药田泥土的气息,更是赵地百姓最质朴的暖意。
车窗外,阳光洒在道旁的药草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素问知道,她种下的不仅是一方药田,更是赵地医者的希望。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药香弥漫,就会有医者坚守,就会有生命安康。而那本带着墨香与药香的全谱,会像一颗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将这份温暖与希望,传递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