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持敬斋随笔 > 第163章 蚂蚁

第163章 蚂蚁(2/2)

目录

古人常以蚁喻民,如"蚁聚之众"。殊不知,正是这"聚之众",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初时不过"数百之众",终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燎原之势;近代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的十三人,到星火燎原的千万追随者,其历程与蚁群的成长何其相似。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强则国强",个体的坚守汇聚成集体的洪流,方能"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蚂蚁的体长不足一厘米,却从未因渺小而自弃。它们不与虎争威,不与鹰比高,只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默默耕耘。这种谦逊,恰如《论语》中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始终保持对天地的敬畏。在非洲的纳米布沙漠,有一种"雾姥蚁",能在黎明时分列队而出,用腹部绒毛收集雾气凝结的水珠,为族群储存生命之源。它们不抱怨环境之恶,只专注于能做之事,这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堪比孔门弟子。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蚁能辟蝗,故田中有蚁,则蝗不生。"这微小的生灵,竟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它们不求人类的赞美,只在食物链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藏在每一次搬运、每一次筑巢里。生物学家计算过,全球蚂蚁的总重量约等于人类的总重量,它们每年消耗的动植物残体,超过全球垃圾总量的三成。这般"润物细无声"的贡献,恰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反观人类,常因自身的智慧而傲慢。工业革命以来,多少物种因人类的扩张而消亡,多少生态因过度索取而崩坏。若学蚁道,当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金刚经》),微小并非无用,谦逊方得长久。在云南哈尼族的梯田里,农人自古就懂得保护蚁巢——蚂蚁捕食害虫,粪便滋养水稻,形成"稻蚁共生"的生态奇观。这种与微末生灵共处的智慧,恰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践行。

从蚁穴到天地,从微末到宏大,蚂蚁用千万年的生存史告诉我们:团结不是盲从,而是个体对集体的成全;坚韧不是固执,而是困境中对希望的坚守;谦逊不是卑微,而是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当我们俯身观察那些穿梭于草丛间的黑色生灵,看到的不仅是昆虫的本能,更是生存的哲学——正如《周易》最后一卦"未济"所启示的,天地之道,本就是在微小的迭代中生生不息。

愿我们都能学蚁之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于困厄中坚守,于喧嚣中谦逊。如此,方能在这人世间,走出属于自己的、生生不息的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