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持敬斋随笔 > 第163章 蚂蚁

第163章 蚂蚁(1/2)

目录

白居易在《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这看似纤弱的生灵,竟能在时光里穿漏江海、困厄蛟鲸,实在令人惊叹。蚂蚁,这地球上演化了一亿四千万年的古老居民,以不足毫克的身躯,在方寸之间演绎着生存的大智慧。它们的协作如兵法,坚韧似磐石,谦逊若古贤,恰是天地间最生动的哲学注脚。

《韩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世人多以此警示小患之烈,却少思这溃堤之力何来——非独一蚁之功,乃千万蚁之协。在亚马逊雨林,当野火逼近蚁巢,工蚁会迅速聚拢成球,外层蚂蚁以躯壳为盾,内层包裹蚁后与幼蚁,滚过火海。外层蚁尸焦脆如炭,却为族群铺就生路。这种"舍生取义"的协作,恰如《墨子·兼爱》所言:"爱人若爱其身",个体在集体中获得了超越生命长度的意义。

古人观蚁,常叹其"营营复纷纷"(韩愈《杂诗》)的忙碌。江苏博物院藏有一方宋代"蚁战图"铜镜,镜背刻工蚁列阵、兵蚁冲锋之景,竟与《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阵法暗合。生物学家发现,蚁群觅食时,先遣蚁留下信息素,后续者沿迹而行,遇阻则另辟蹊径,形成动态的"信息网络"。这种无需中枢指挥的分布式智慧,比人类最早的驿站系统早了数千万年。正如《淮南子·兵略训》所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蚁群以最简单的规则,实现了最高效的协作。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成》中记载过一则奇事:王成因善待蚁群,后逢危难,群蚁竟为其搬运铜钱,助其脱贫。这虽是志怪,却暗合生态真相——在非洲稀树草原,每公顷土地上的蚂蚁每年能翻动15吨土壤,相当于十辆卡车的运力;它们分解的枯枝败叶,为植物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养分。这种"润物无声"的协作,恰如《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隐喻,个体的微末之力,终成滋养天地的洪流。

岭南民间有谚:"蚁搬泰山"。暴雨冲毁蚁巢后,工蚁会衔起湿泥重建,一只蚁每次负重不过0.1克,却能在二十四小时内筑起半米高的新巢。这种坚守,让我想起郑板桥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生物学家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时,若遇障碍,会尝试十七种不同路径,直至找到通路;即便负重超过自身体重五十倍,也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海州东海县有蚁城,方数里,其间楼阁、门阙、街道皆具,土人谓之蚁封。"这般"城池",竟是无数蚂蚁用颚部衔土,日复一日堆叠而成。其坚韧,堪比愚公移山。《荀子·劝学》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蚁群筑巢,恰是这句古训的活体诠释。在亚马逊河流域,有一种"行军蚁",每日迁徙时列成长达数十米的纵队,遇河则抱团成"蚁筏",以体液为黏合剂,让族群踏浪而过。这般"赴汤蹈火"的坚持,哪里是"蝼蚁"二字所能轻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