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大炼钢铁(1/2)
从李定国大营返回三潭寨的路上,倒春寒的冷风还在山间打转,我却攥着那张批准建兵工厂的手令,手心满是热汗。刚进寨门,便直奔议事厅,叫亲兵铺好粗麻纸,研好墨,凭着记忆与勘察时的细节,一笔笔勾勒泗河支流台地的兵工厂规划图。
烛火从黄昏燃到深夜,纸上的布局渐渐清晰:台地最北侧,背靠低山处画着三座圆顶冶铁高炉,高炉旁标注着 “储炭区” 与 “铁矿堆场”,中间留着宽三尺的通道,方便牛车运送原料;高炉南侧是两座长方形精炼工坊,工坊内画着打铁砧、淬火池的位置,旁边用小字注着 “引泗河水入池,设闸门控水量”;工坊东侧,沿台地边缘修四座防御墩台,每座墩台高三丈,可驻十人,墩台间用丈二高的木栅栏连接,栅栏下埋三尺深的尖木,图上特意圈出墩台视野范围 —— 能覆盖台地四周十里,任何动静都逃不过警戒;台地西南角是工人生活区,三十间茅草屋排成三列,中间留着晒谷场,旁边画着一口水井与两间粮仓,标注 “工匠每户一间,配农具,闲时可垦荒”;最关键的是台地西侧,顺着山势挖一条丈宽的储水池,连接泗河支流的引水渠,渠上设三道水闸,既供工坊用水,又能在敌军来犯时放水阻路。
“公子,这图想得周全!” 孙铁臂凑过来,指着防御墩台连连点头,“有这墩台与栅栏,就算明军小股来袭,也能撑到寨内支援。” 我放下笔,将图交给亲兵:“立刻抄三份,一份送各农会,一份给坞堡主,一份留寨内传看。传我命令,调两百辅兵明日卯时在寨外集合,再让人去韩家坞、平靖关、三潭寨农会报信,说他们支援的民兵,今日便可带工具来台地。”
次日天刚蒙蒙亮,泗河台地已是人声鼎沸。两百辅兵扛着锄头、铁锹,列队站在台地中央;韩家坞农会的一百民兵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锯好的木材与陶罐;平靖关农会的人则牵着几头黄牛,牛背上驮着铁匠用的铁钳、铁锤;三潭寨农会的乡亲们更实在,带来了自家的镰刀、斧头,还有十几袋麦种 ——“统领,工坊建好前,闲时能先种些麦子,不让地荒着!” 坞堡农会会长赵老栓也来了,带着五十个精壮民兵,每人腰间别着短刀,“统领放心,俺们庄丁熟水性,引水渠的活,俺们包了!”
正忙着清点人数,远处传来马蹄声,李定国派来的五位大工匠到了。为首的老工匠姓周,手上满是老茧,背着一个工具箱,刚下马便直奔台地北侧:“此处靠山,挡风,建高炉正好。土要选黏性大的,混着稻草夯实,才能耐住高温。”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揉了揉,转头对身后的工匠说:“去,让人先挖三个丈深的炉基,按这尺寸垒砖石。”
随着周工匠一声令下,建设热潮瞬间掀起。辅兵们分成两队,一队跟着周工匠筑高炉,搬来石块垒炉基,和着稻草与黄泥糊炉壁,老工匠不时用木槌敲打炉壁,检查是否结实;另一队跟着孙铁臂修防御墩台,夯土的号子声在山间回荡:“夯啊夯,夯得牢,明军来了打不跑!” 农会的民兵们也没闲着,韩家坞的人锯木搭栅栏,平靖关的人挖引水渠,三潭寨的乡亲们则帮着搭工人茅草屋,妇女们烧着热水,用陶罐装好送到各施工点,连孩子们都提着篮子,捡来散落的木片当燃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