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南线攻势(2/2)
一万飞熊军要防守四面城墙,面对吴军的主攻,必然捉襟见肘。郭嘉再次展现其非凡的统筹能力。他下令:即刻征召城内所有青壮男子,与所有官衙差役、巡捕混合编队,由飞熊军老兵担任什长、队率进行最直接的战时指导和统领,负责辅助守城!这些辅助力量的任务明确:搬运箭矢、滚木、火油等守城器械,向城头输送食物饮水,迅速扑灭敌军火箭引发的火灾,以及在最危急时刻,听从号令,拿起武器填补防线缺口。同时,他组织妇孺老弱成立后勤体系,负责烧水、做饭、缝补、照料伤员。通过郭嘉的巧妙整合与编排,原本只能倚仗万余守军的朝阳城,瞬间多出了近八千可用的辅助力量。这些民壮虽战力远不及正规军,但极大地缓解了守城兵力不足的压力,并使城防体系变得更加充实、有弹性和层次感。
郭嘉亲临一线,仔细观察城外吴军动向与城内各处地形,精确规划城防部署。他将八千飞熊军主力集中在预计敌军主攻的南门和东门,由典满亲自坐镇;而将编练的民壮与部分飞熊军后备队部署在压力相对较小的西门和北门,并设置多支由老兵率领的机动精锐小队,随时准备驰援各处险情。他精确计算守城物资的消耗速率,命令必须看准目标,不得浪费一石一木。他还根据吴军的进攻习惯和节奏,巧妙安排守军分批次轮换休息,甚至在敌军攻势间歇时,让部分极度疲惫的士兵在城楼内和衣小憩,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守军体力与斗志。
在郭嘉这一系列缜密、高效且近乎“刮地三尺”的操作下,朝阳城仿佛被重新锻造,从一座看似摇摇欲坠的孤城,变成了一只蜷缩起来、看似沉默却意志如钢、尖刺林立的铁刺猬。
城下,陆逊指挥的吴军,在稍作休整和侦察后,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开始了!巨大的云梯如同史前巨兽的骨架般搭上城头,沉重的冲车轰鸣着撞击城门,高耸的井阑上箭矢如飞蝗般泼洒向城头,掩护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吴军甲士。
然而,他们遭遇了远超预期的顽强抵抗。城头上,箭矢精准地射向扛旗的军官和推云梯的力士,磨盘大的滚木和棱角尖锐的礌石带着风声砸落,烧沸的金汁和热油冒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泼洒而下,引发一片凄厉的惨嚎。飞熊军将士在典满的率领下,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坚韧,他们死战不退,用长矛将攀上城头的敌军捅落,用战刀劈砍敢于露头的敌人。而那些被组织起来的青壮民壮,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与慌乱后,在家园亲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强烈危机感驱使下,也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奋力抬起沉重的石块向下砸去,喊着号子将滚木推下城墙,甚至有人冒着箭矢,用铁叉奋力推开即将靠上女墙的云梯!
吴军昼夜不停地猛攻两天两夜,企图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和无休止的攻势拖垮、压垮守军。城下尸积如山,血流渗入泥土,将大地染成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焦糊味。然而,朝阳城却如同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任凭风急浪高,我自岿然不动!那面象征着北汉政权的“汉”字大旗和代表守将的“典”字将旗,虽然已是千疮百孔,却始终在硝烟中倔强地飘扬。
陆逊在中军大营,远远望着那座久攻不下、反而显得愈发沉稳的城池,一向平静如水的面庞上也笼罩了一层阴霾,眉头紧紧锁起。他原以为可以凭借绝对优势速战速决,敲开南阳的南大门,没想到竟在这座并不起眼的朝阳城下,撞得头破血流。他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城中守军的抵抗极富章法,资源配置精准得可怕,防御节奏张弛有度,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倚仗勇力的将领典满所能做到的。
“指挥若定,调度有方,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看来,我先前所料不差,城中必有高人坐镇。”陆逊放下手中的千里镜,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凝重与探究。他对攻取朝阳的难度评估,不由得再次大幅提高,心中也开始重新审视整个南阳战局的变数。
而城中的郭嘉,此刻正静立在典满身侧,一袭青衫在布满血污和烟尘的城头上显得格格不入,却又仿佛与这座坚城融为一体。他望着城外如繁星般密布的吴军营火,目光穿透夜色,深邃难测。他知道,陆逊绝非庸才,连续两日的试探性猛攻之后,真正的、更加残酷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这场因他探访义子而误打误撞卷入的守城之战,已悄然演变为他郭奉孝的智谋,与东吴名帅陆伯言之间的又一次隔空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