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之祀(1/2)
南郊之祀
许是时来运转,光熹三年并没什么大规模的蝗旱之灾,朝廷推行的国策也是顺顺利利,一番合计下来,倒也勉强能称一句风调雨顺了。
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自然便是走劝课农桑、敦品励学的休养生息之道。朝廷为此发下政令,减免各地一年的税收。
而万年长公主为了鼓励士子全心进学,报效家国,甚至多次出现于鸿都门学与太学之中,或执经书登台讲学,或与士子谈经论辩。
公主学识渊博,位高权重,偏偏又待人温和,毫无矜慢或倨傲之态。几次讲学之后,礼贤下士的万年长公主获得了不少青年士子的爱戴,声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对天子的议论愈发多了起来——因为传国玉玺失窃之事。
传国玉玺乃国之重器,世之奇珍。自太.祖高皇帝得了这块玉玺后,它便一直是历代帝王身份的象征。
除了曾被篡汉的王莽短暂获得后,这块玉玺一直都被汉家帝王牢牢地握在手中。
偏偏在今上手里丢了。
这就怨不得百姓们多发些议论了。
况且,传国玉玺可绝不是一块简简单单的玉时。大汉的百姓历来认为,此为气运的象征,得之则受命于天,失之则气数将尽。
那么,传国玉玺的丢失,是不是上天的预警?是不是意味着……今上并非良主?
即便朝廷屡屡降下命令,不许百姓再讨论玉玺之事。可类似的猜想却从不曾真正消失过,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沸沸腾腾的议论终究让群臣难以心安,便有人提了出来,请天子在南郊祭天,一来告慰汉朝先祖,二来祈求上天赐福。
刘晞只用靡费巨大的理由,象征性地阻了一次,便无可无不可地同意了太常等人的提议。
有了上头的允准之后,素来悠闲的太常府官员便再没了往日的清闲,今日卜算良道吉日,明日又要安排祭典流程……
就这么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月之后,由太常府操办的祭典总算是大致成型。
在冬至日举行祭天仪式,是汉朝由来已久的传统。太常生怕祭典出错,凡事皆力求平稳,便也将日子定在了年前的冬至。
冬至当日,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换上了庄严的玄端礼服,井然有序地穿过明堂,行至南郊坛。
百官分列而立,而天子则在太常的指引下独自登上高坛。虽然皇帝很想让自己的皇姐刘晞陪同,但这到底由不得他。便只好微微垂首,一步步地登上高坛,在礼官的传唱声中拜祭五帝。
浑厚庄重的钟声缓缓响起,紧接着,严阵以待的乐官便配合默契地奏起了雅乐。
祭告完五帝之后,皇帝便带着群臣百官,在泠泠的雅乐中向上天献帛、献酒、奠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算是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也不敢在这样庄重的祭典中有何怠慢,更何谈是寻常臣子或执事、礼官。
人人都绷紧了皮,生怕自己在这样的场合中出了什么差错。
所幸前面几个流程也都顺顺利利,未曾发生什么意外,可在祭典即将结束之时,南郊坛上却出现了一件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情。
彼时礼官正在祭坛上宣读祝文,以求上天赐福,祈祷来年能风调雨顺,国运安泰。
可就在这时,整整齐齐的队列之中,却忽然出现了一阵骚动。
主掌祭典礼仪的太常见状又惊又怒,顿时便循着声源望了过去。
一只通体雪白的……羊?竟然出现在了朝廷的祭天庆典上?外围那些侍卫和执事到底是如何办事的?若是因此惹怒了上天,破坏了国运,谁能担起后果!
太常的眉头越皱越紧。
不,不是羊!若是羊,那些人脸上怎会那样吃惊,甚至不敢出手驱逐。
太常的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睁大了眼睛望向那只通体雪白的兽。
它正不疾不徐地朝高坛上走来。
它的头上长了一对像龙一样的角,身形似狮子,四足又与传说中的麒麟一般无二。
……这只通体雪白的小兽,长相竟完全契合《山海经》中的瑞兽白泽。
“上天果真降下了福祉,这……这是神兽白泽啊!”不知是谁率先高呼了一句,猛地惊醒了一众云里雾里的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