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革新(2/2)
他话中那点微末的埋汰之意,大概只有旁边的荀攸听了出来。
荀攸悄然侧头,瞥到郭嘉那满脸的不服输之后,心中委实有些哭笑不得——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好友的脾气依旧半点儿没改。
“想来,这位不会让奉孝失望的。”刘晞与郭嘉相交甚深,此时自然也发现了他那点细微的小别扭。
深知郭嘉心性的刘晞,并没将此放在心上。用素来的温和语气开口,让殿内宫人给这两位上了茶点之后,便一边批阅案上的奏疏,一边等着仲长统入殿。
小黄门岂敢让宫中的贵人久等?他甫一接到命令,便匆匆忙忙地赶往官驿,意图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那位仲长统,并带回崇德殿。
好在此行相当顺利,途中也并没什么意外。大约两刻钟之后,小黄门便功成身退,将那位眉眼极为锐利的青年文吏带到了刘晞所在的崇德殿。
“仲长统拜见长公主。”
来人一身朴素无华的青衣,头戴玉簪,腰佩刀笔、小印及隧石,脚上则穿着一双玄色的皮靴,乃是一副标准的文吏打扮。
“无需多礼,君请起吧。”刘晞温言将人叫起,甚至还十分热络地让宫人赐了座。
一旁的荀攸见刘晞如此看重眼前这个年轻的文吏,便也乐得表露自己的善意,在仲长统向这边见礼时,谦虚地拱手还礼,轻声道:“在下荀攸。”
郭嘉小小一揖,也十分给面子地还了礼,跟着道:“不才郭嘉。”
即使两人都表现得十分谦和,一点儿没有那些朝廷大员的架子,可只要不是对朝政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名字代表的意义。
仲长统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有些意外于两人所表现出来的亲善态度,但他脸上也没什么受宠若惊或惶恐不安的神情,大大方方地拢手坐在殿中,等待宫殿主人的吩咐。
“暌违已久。”刘晞嫣然一笑,望着仲长统道:“与当年相比,公理似乎沉稳了不少。”
公理正是仲长统的表字。
眉清目朗的青年脸上微微有了些讶意……她竟还记得五年前在鸿都门学的那次偶遇吗?难道今日召见,是为此事?
而且,万年长公主为何会知道自己的表字?
种种疑问堆积在一起,让仲长统不由得迟疑了起来,犹豫片刻后,拱手答道:“当时年少鲁莽,让公主您见笑了。”
“此乃真性情也,何足为怪?”刘晞挥挥手,不以为然地答道。
其实她说的并不是中平年间的初遇。在那次相遇之后,她一直都密切关注着眼前的人——不过这就不必与当事人提起了。
“此次召公理前来,是想就你在考试中所做的策论,深谈一番。”刘晞跳过寒暄的阶段,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的目的,接着道:
“不知公理,可愿将你在策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再次与我讲一遍呢?”
仲长统霍然擡头,眉间不由自主地露出些欢欣之意,忙起身拱手道:
“窃以为,治国之道有两个原则。一为德教为本,刑罚为辅;二为因时随势,应权通变。”
“德教者,人主之常任也,而刑罚则为之佐助。古之圣君之所以能抚百姓,和万邦,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所致也。故而某以为,当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广施仁政,明德慎罚。”
“且自桓灵以来,纲纪多损,法令也不再有往日的威严。公主若欲消除积弊,再兴大汉,必须以今时今日之情况为基础,改革法令制度,使弊法变为良制,适于时势,行之有效。”
素来镇定自若、八风不动的荀攸,闻言没忍住皱起了眉,直直地望向一袭玄色袍服的女子,目光难掩诧异与惊讶。
刘晞察觉到了他的视线,非但不恼,反而朝他露出一个敦厚温婉到了极致的笑容。
她并没对仲长统的话做出评价,转而问道:“那么君以为,具体又该如何改革弊政呢?”
仲长统不假思索地再施一礼,将自己思考了无数遍的答案朗朗陈于崇德殿之前。
“明版籍以相数阅;审什伍以相连持;限夫田以断并兼;定五刑以救死亡;益君长以兴政理;急农桑以丰委积;去末作以一本业;敦教学以移情性;表德行以厉风俗;核才艺以叙官宜;简精悍以习师田;修武器以存守战;严禁令以防僭差;信赏罚以验惩劝;纠游戏以杜奸邪;察苛刻以绝烦暴[1]。”
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当殿中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文吏将这十六条施政原则高声说出来时,郭嘉收起了脸上的玩笑之意。
如刘晞所说,这的确是个胸怀韬略的大才。
[1]这段引用有点长,是历史上政论家仲长统在施政上的16个原则主张。我想过删改,但是又觉得删了之后好像又不大好,就保留了(2800-3166的字数是同一个价钱啦,我绝对没有故意水字数!)
(2)汉代的功次制度(积功劳)沿袭于秦,大概和在战场上累积军功从而升迁一样。但天下承平之后,自然没那么多仗要打,就变成了“劳绩制度”。
汉代没有废除功次制度的记录,但后期感觉确实没什么记载,说某某人通过积功升迁至某某职位,所以我猜测是世家把控了上升通道。如有谬误,欢迎指正!